从经营战略高度看诚信经营(1)(2)
2015-02-07 03:05
导读:著名的《第五代治理》作者查尔斯??M?萨维奇以为,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本钱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本钱,却会影响生产本钱;它们不是科研本钱,却
著名的《第五代治理》作者查尔斯??M?萨维奇以为,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本钱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本钱,却会影响生产本钱;它们不是科研本钱,却会窒息科研的进步;它们不是营销本钱,却会使市场开拓本钱大大增加;它们不是治理本钱,却会因内讧而使治理本钱加重。
罗伯特?布鲁斯?萧在《信任的气力》中论述了如何在贸易机构中建立起信任的氛围,它提示了是什么样的变化使信任变得更重要,同时指明了如何在逆境眼前建立、维持信任的方法;除此,他还谈到信任对获得经营成功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压力下建立组织信任。
Charles Handy 以为随新型组织结构设计的出现,信任题目变得越来越麻烦,同时也越来越重要,他讨论了诚信在组织生活中柔性的一面。
Francis Fucuyama 分析了信任程度同企业文化及其经济远景之间的联系,
社会学家Bernard ,一位早就致力于调和人们对信任看法的学者,他指出需要有一些可替换的控制机制来保证相适应的信任程度能够得以维持。
Niklas Lhuman 增强了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点,同时夸大了从组织和社会方面来考察信任题目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巴拉??本得??杰克逊提出了“关系营销”的理论。所谓关系营销靠的就是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自己与用户的信任关系得以维持的,企业彼此之间建立的信任会使双方熟稔彼此交易的方式,能增加稳定的业务,强化客户的忠诚,进步职员们的士气和实现更高利润额。
在文明古国的中国,诚信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诚信的定义及推崇.早在年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韩非子曰:”小信诚则大信立,故***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民无信不立!”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20世纪,厉以宁在《治理脉胳》中谈到了诚信的观点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把经营人生中的诚信原则移植到企业经营中来,逐步坚实企业伦理基础。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诚信”二字永远是一个人成功的助推器。诚信企业不仅诚信地对待自己的顾客,而且诚信地对待与自己有各种业务关系的银行、企业和政府,诚信地对待自己的员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营造出很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才能铸造就与长远发展相匹配的伦理基础。
马涛教授在《传统的创新——东方治理学引论》提出了以“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观点。
上述观点有的是从市场营销角度谈诚信、有的是从经营角度看诚信、有的是从国际商务竞争中论诚信、有的则从企业家角度说诚信、有的则谈到了企业文化及其经济远景之间的联系等等,但他们很少有人从战略高度谈企业诚信,这就是我选这个论题的新奇性及其论点所在。我以为企业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题目,更是一个经营战略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把诚信进步到一个战略高度,同时让企业各界人士意识到我国诚信危机四伏,它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获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兴衰,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在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与外部制度的保证提出了一些诚信经营的战略决策即怎样进行诚信经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
我选此论题的现实意义有三点:
第一.必要性:全球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自从2002年月12月2日美国安然能源公司题目暴露以后,半年的多的时间,丑闻不断,安然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的解体,做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施尔公司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也出了丑闻,这样一些美国最优秀的明星大企业,现在一个个被揭露出来,造假帐、欺骗股民!这不仅影响到股市,也波及到整个美国经济,据美国魏斯公司的调查,在纽约证券所上市面上的70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报告是不真实的,这场“诚信灾难”不亚于美国的“9.11”灾难。这场灾难尽不只是美国而己,中国企业是诚信状况相当严重,从山西朔州假酒案到广州毒大米再到南京冠生园事件,山西假酒案使得该省的酒业险遭灭顶之灾,南京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造成当年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曾几何时,让人谈“食”色变;还有成都黑心棉、河北衡宝药厂更换过期药品批号等经济大案更是触目惊心,闹得人心惶惶,不但自毁了企业,还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危害,而那闹得沸沸扬扬的上市公司蓝田和银广厦事件更是编造假帐,这些诱使投资者上当的典型失信事件无不说明企业失往诚信而带来的惨重后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了2002年中国企业信用
调查报告,现在以为买原材料生产设备不放心的企业占了77.9%;62%的企业很担心受骗;63.6%的人以为企业有欺骗、造假的职业道德题目;96%的以为,企业诚信题目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人品、操守、道德直接有关,该报告以及实践以为,解决中国企业诚信危机势不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