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2)
2016-11-13 01:10
导读:(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固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进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未几,海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固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进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未几,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用度仅占产品销售收进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用度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进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进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以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进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以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进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落后,经营治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治理、跨国文化治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治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进步。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须的金融服务支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治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上风,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进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低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往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进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很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轻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经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