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
2016-11-13 01:1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进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尽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题目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进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往”战略的重要气力。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题目,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低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把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回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以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进程度,或由浅进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吞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进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上风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低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题目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进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公道、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治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