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10)
2017-08-09 02:37
导读: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改制的拖延,这些可能由于改制而被激活或创造新价值源泉的资本,不得不被搁置而丧失了其可能产生的收益。这显然是资源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改制的拖延,这些可能由于改制而被激活或创造新价值源泉的资本,不得不被搁置而丧失了其可能产生的收益。这显然是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改制拖延所涉及的企业越多,改制拖延的时间越长,相应的资本和土地资源的损失浪费也越大。从政策上讲,对于改制的拖延,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题目。拖延的结果是以承担更大的改制本钱为代价。因此,对于那些无法实现最优均衡的民营化,积极的补救措施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金补偿来源,政府为此承担必要的改制退出本钱是不可避免的政策义务。
民营化的均衡模型及其最优解的存在,表明最优民营化政策是存在和可行的。这样的最优政策的选择依据,对于推动现实中的民营化改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模型是以企业家的目标函数为其核心的,能否实现最优化取决于预期的股权变量,以及这种激励制度下的人力资本投进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假如没有这种激励产生的新投进,最优目标不能实现。企业家的自愿性和积极主动行为,是实行民营化的基本条件。假如企业家没有自身的最优目标及其可行的实现方式,没有企业家由此产生的主动性,就不会产生进步效益的源泉,因而改制就不可能成功。在这种情形下,当原经营者不能胜任这个目标的实现时,政府进行适当的外部推动是必要的,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外部的企业家,是解决题目的关键。因此,企业家积极主动地有效投进和预期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对原经营者进行强迫改制,包办代替,拔苗助长,都会导致改制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模型也同样适合于外部企业家购并的民营化改制,由于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符合企业的最优选择,行为和目标都是一致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对于政府来说,选择最优退出时机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关系到民营化能否顺利平稳实现的关键。模型表明,在企业净资本、职工补偿和企业家购买力相匹配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最优均衡。当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是外生决定时,政府能够决定的就是退出时机的选择。
因此,退出时机的权衡切不可以企业的现期收益和本钱为基础,而要以退出本钱和退出收益来确定。这种政府最优选择的理论依据也为解决何时退出国企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
此外,模型对于民营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价格的公道确定也给予了理论上的论证。民营化的大规模进行必须要以竞争市场为条件,否则,没有一个公平的市场要素价格,民营化也就失往了公道转让的基础。幸运的是,的长期市场化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这就为我们的民营化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公道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价格的评估,劳动要素的补偿,都能够有一个市场标准。这个市场依据也是实现最优民营化均衡的基本条件。
因此,按照这样的规范和依据制定政策,就为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提供了可行的保障。
总之,模型表明,发现那些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投进和重组的企业家是决定国企改制能否成功的关键。人们有时往往纠缠于国有企业交易价格的题目,以为定价是决定性的。殊不知企业产权交易与产品市场交易不同,尤其在中国远未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经常充斥着大量低效率或无效率的交易行为。因此这种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很值得怀疑。实际上,识别企业家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根据企业效率,能够在过往持续创造较好效率的经营者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内部还是外部,大都能成为未来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而企业改制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为那种不创造价值的投机者提供温床。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我们的最优民营化模型来自对于大量实践经验的,它立足于经济转轨过程,是对现实经济进行公道和高度抽象的结果。一个好的理论,不仅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还在于它能形成政策依据,用以规范和指导实践。最优模型的形成,正是可以用于这个目的。对于实践中不少偏离最优轨道的现象,以最优民营化理论为基础的政府政策,应该能起到积极良好的纠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