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3)
2017-08-09 02:37
导读:总之,政府在退出国有企业的政策导向下,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进行产权权益关系的调整,表现为一种半自发特征的民营化改革,这是中国渐进性改
总之,政府在退出国有企业的政策导向下,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进行产权权益关系的调整,表现为一种半自发特征的民营化改革,这是中国渐进性改革的企业基础,也是形成中国市场化和民营化转轨过程的典型特征。竞争市场就是这样不断地促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各种新的利益选择和重组,其行为的互动关系,则形成了某种有利于企业民营化的发展趋势。
二、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及其阻力:各种不同利益的权衡
1.政府的选择
政府的民营化改制目标是为了摆脱亏损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政府是否或何时退出国有,则取决于政府对于其在企业的收益和本钱的权衡。其中,本钱GCc=F (资本投进,土地投进),收益GRc=F (企业利润,政府主管官员和经营者的寻租机会,职工工资)。
在本钱既定的条件下,根据收益的变化,政府有如下的选择顺序:a )假如企业有较高利润率,能同时满足政府作为所有者和执政者的业绩要求。同时政府治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在其中也会存在较多的潜伏利益,那么,政府通常不会选择退出国有企业。
b )当企业利润率为零时,政府预期其本钱投进得不到必要公道的回报时,它就会选择退出国有企业。这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基本行为动机,退出是作为所有者的必然选择。
c )然而,当企业名义利润率为零,但实际利润还存在时,主管部分和经营者则有其寻租的机会。由于政府同时还有执政者的就业目标,它不是单纯只考虑作为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所以它处于某种可退或可不退的矛盾状态。这时,有关的寻租利益和职工就业目标,往往成为政府退出的重要阻力。不过,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越小,寻租可能性就越小,则退出的阻力也会越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d )当企业实际利润为零,治理者和经营者亦无租可寻,但企业仍然能够发出工资,故可在满足就业的目标下,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现状。这时,政府作为所有者的风险压力很大,愿意积极寻求尽快退出。然而,是否能够退出则取决于企业是否还有潜力,以及是否有人能够挖掘出这些潜伏利润。假如无人接盘,企业为了就业还将不得不维持下往。
e )企业表现为持续负利润,甚至连就业和简单再生产亦无法再维持下往,政府必须尽快退出,不然将背负巨大的财政和债务负担。
可以看到,政府选择退出往往是接近最后的下策,只有当实际利润率为零时才会大大降低退出阻力。在这种依靠自发推动民营化的政策下,体制内的寻租机会和官员可能的风险都会导致民营化阻力的产生。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作为所有者利益来考虑的权重,往往低于作为个人牟利目标和官员政绩目标的权重。这也是大量的竞争企业仍然不能实行民营化的重要原因。
总之,政府选择是否退出或是否民营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权衡政府在企业的实际收益和本钱的关系。民营化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政府对于竞争企业的积极的首要选择,而只是一种消极无奈的选择,是无租可寻,不承担可能直接仕途风险下的选择。
2.经营者或企业家的选择
利润最大化通常是企业家的最基本目标,正是这个目标导致他们往推动民营化的改制,他们也是民营化的可能受益者之一。作为市场的一分子,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也是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一致的,是有利于和促进市场经济的的。当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够从竞争中获利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且,竞争市场的利润空间也很小,通常也不易获得高额利润。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否愿意实行民营化的改制,也取决于其目标利益的权衡。追求利润最大化固然是每个企业家的基本目标,然而,对于以效用最大化作为自身利益目标的国企经营者来说,依靠民营化来获得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唯一途径。当企业经营者还有其他机会获得利益的时候,他需要选择一种付出代价小而收获又较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