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6)
2017-08-09 02:37
导读:这种投进和回报的均衡机制是互为反应式的,有多大的回报激励,就会有多大的人力资本的投进,直至投进不再产生新的收益增量为止。所以,股权结构是
这种投进和回报的均衡机制是互为反应式的,有多大的回报激励,就会有多大的人力资本的投进,直至投进不再产生新的收益增量为止。所以,股权结构是企业家在改制中需要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变量。由于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回报机制都是均衡的,互为反馈的,确定一个公道的股权激励机制是决定整个均衡反馈互动过程的良好的出发点。
上述目标函数和最优均衡条件是民营化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则在于能否满足其最优均衡条件。在最优均衡条件中,除了人力资本投进和产出收益外,对于资本本钱、劳动本钱和债务本钱的投进,也必须满足其相应的均衡条件,模型才能实现最优化。
因此,其他的约束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条件,假如不能满足,也无法实现民营化。
对于政府来说,只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就可以达到其预期的民营化改制退出目标:
GR(asset ,land)≥GC(ece )
其中,GR和GC分别为政府的退出收益和退出本钱,asset 和land分别为政府转让企业净资本和土地的价值,ece 为政府在企业的隐性负债,也可以说是政府退出国企所需要支付的补偿。政府的改制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净资本价值和土地价值,当该收益大于或即是政府所承担的企业改制本钱,或大于政府在企业的负债,即应支付职工的改制补偿金ece ,那么,改制才可能推进下往;而当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本钱时,则政府无法承担补偿的责任,改制则无法实行。
对于职工来讲,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如下:
Rwf=F (ww,jj,ll,pw)=jj ×pw×ww ec ll×ww
其中,Rwf 为预期改制后的职工收益,其主要由市场工资率ww、解雇职员jj、继续聘用员工ll和职工预期找到新工作的概率pw所决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职工主要权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状况,假如改制后的收益福利低于改制前,则要求相应补偿,直至两者大体相等。改制后的收益和福利实际上是一种预期值,从上讲,预期的改制后收益相当于以下范畴,即预期找到下一工作前的全部收益的总和。这个预期收益主要是由预期工资率,以及预期找到工作的概率水平或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的。
由于改制往往导致一部分员工被解雇,而另一部分员工仍然保持就业,因此这两部分人所需要的补偿水平也是不同的。假定企业员工留用后仍能大体保持原先的工资率水平,那么政府主要负担的补偿就包括两部分,即失业补偿jj×pw×ww和职工工龄补偿ec.这两部分之和正是政府在企业的隐性负债ece ,或者是其须承担的改制本钱。因此可得到:
ece=jj×pw×ww ec
在失业补偿范畴中,pw为找到新工作所花费的均匀时间,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再就业均匀概率的转化。也就是说,找工作的时间越长,就业概率越低,因此需要得到的补偿就应越多。失业补偿从理论上说,相当于预期能够找到下一个工作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福利的总和。
这种补偿与找到工作机会的概率密切相关,解职后找到工作机会的概率为100%,则不需要得到这种补偿;反之,预期改制后完全找不到工作机会的人预期的收益率为零,其必然要求相当于补偿其退休以前的全部损失的收益。通常的补偿标准是建立在一种均匀的工作机会的概率。
工龄补偿ec是对全部职工改变国有身份的风险补偿,也是对他们过往对企业资本增值所累积的一种贡献补偿。由于,即使是对于改制后仍然留在企业工作的职工来说,这个饭碗不再是“铁”的,而是具有市场风险的“泥饭碗”,改制对于他们来说增加了风险,同时,在企业的资本增值中也有他们长期累积的贡献。因此,按照职工的工龄为依据大致的贡献基础,从企业的积累中拿出一部分过往创造的资源作为职工补偿是公道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所以,假如上述补偿条件得不到满足或补偿不足的话,职工必然会反对改制,或至少不支持民营化,由于这种补偿不足的改制会损害职工的隐性利益,并会到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