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薪酬设计题目剖析(2)

2017-08-15 01:33
导读:三、解决薪酬设计的主要难点 (一)薪酬设计的依据 1、学历 以学历作为制定薪酬的依据,一方面体现出企业对知识与素质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鼓励员工

三、解决薪酬设计的主要难点
(一)薪酬设计的依据
1、学历 以学历作为制定薪酬的依据,一方面体现出企业对知识与素质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鼓励员工积极新知识,进步素养。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综合素质对竞争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从一个角度看,薪酬设计的这种迎合了社会需求。但是,这种设计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学历有时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或者说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不能用来衡量他对企业的贡献。这也就决定了学历不能担当决定薪酬高低的主要依据,只能作为指标。
2、职称 基于职称来为薪酬定位。一般来说,职称越高的员工,综合素质越强,同时他负担的风险也越大,因此根据职称来确定其报酬,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这种定位往往会产生无论员工的素质高低,职位的重要度都很高的效果。这种定位必须做到“重要的岗位由完全胜任的人才来担任”,即“人职匹配”。然而,假如薪酬设计单独以这种定位依据,会助长员工盲目追求职称、不顾自身修养的短视行为。
3、技能 以员工的技能来作为薪酬设计的标准。这种定位的假设条件是“所有的员工是均质”的,即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按经典治理来说属于“Y理论”范畴。然而,在实践中此种定薪方式难见成效,最常见的情况便是员工 “出工不出力”,他有能力、有水平,但就是不发挥,于是出现了价格定位与实际价值的背离,从而导致员工的价格大于价值的现象,违反薪酬设计的初衷。
4、业绩 基于业绩的薪酬定位。从理论上说,这种薪酬定位模式更公道些,但在实施该方案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题目。例如新员工如何按绩效定薪?当新员工有了绩效后,再按绩效确定薪酬时如何处理?采取加薪或减薪,打破最早定薪时的契约式平衡可行吗?当然对老员工如何确定其绩效薪酬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题目。在确定老员工的薪酬时,绩效考核的结果使其主要依据。但是绩效考核的标准、指标要做到公平公道,且为大多数员工所认可,并起到持续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并不是一件易事。通常情况下,企业为员工定薪酬之前,首先要考核公司整体的绩效,然后再考核部分的绩效,最后才考核个人的绩效,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员工的整体意识,也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目前,衡量产量、销量与利润等与公司价值相关的指标被广泛用于绩效考核,例如一定时期的产销量、获利率、EVA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绩效是一个相对概念。产业不同、组织机构不同、职员素质不同、背景不同、治理者水平高低不同等等,都可能导致绩效确认的标准和指标的不同。另外员工的个人偏好不同,薪酬的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千篇一律会导致薪酬设计的吸引力减弱。因此,在根据绩效确定薪酬时,要留意灵活的形式与严格的原则相结合。 一般来说,企业往往结合以上几种方式来进行薪酬设计。
(二)薪酬设计的形式
从薪酬理论的发展过程看,现代企业的薪酬,既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还包括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提升机会等精神方面的激励。物质和精神的有效结合,为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提供了多重选择。 物质形态是薪酬的主要,如发放工资、奖金、补助、福利等。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企业在使用物质做为薪酬激励的唯一内容时,货币资金投进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反而可能贻误商机。于是精神食粮挤进了企业薪酬设计的视线,并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这也证实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员工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长期使用物质做为薪酬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时,企业应该将目光转向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创建有针对性的薪酬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创造价值的积极性。但有一点,单纯依靠精神上的鼓励和奖赏作为员工的报酬,就失往了物质基础,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长期的心基础上,有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的主张。这种观点夸大,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的关系式可表达如下:
上一篇:论利润库分析法在企业战略治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