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6)
2017-08-18 06:47
导读: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看,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收益和本钱以及由此决定的利润是市场机制配
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看,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收益和本钱以及由此决定的利润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只有当企业的收益和本钱在足够程度上反映其生产的真实社会收益和真实社会本钱,从而在足够程度上消除了外部负效应时,市场竞争的优越劣汰功能才能真正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假如不同的企业享有不同的损害消费者利益、逃避偿债责任、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自由,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很可能就是那些忠实于消费者、严格履行偿债责任、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企业,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失败和淘汰。这种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失灵经常为政府继续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提供很好的借口。
经济效率在如此程度上依靠于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使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题目,即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题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交替(tradeoff)关系:追求社会公正一定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要追求经济效率,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正。但从上面的来看,假如我们同意社会公正的含义至少包括一个社会对个人的财产权和其他权利的清楚界定和充分保护,那么追求社会公正不仅不会牺牲经济效率,相反,社会公正还是经济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条件。由于社会公正意味着较硬的预算约束、较少的外部负效应、较高的透明度。在其他转轨经济中,牺牲社会公正(例如容忍贪污)来换取经济效率已经被证实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经常不往区分"公正(justice )"和从
西方经济学中翻译过来的"公平(equity)"这两个概念。由于公平是用收进分配的均匀程度来衡量的,所以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替换是很自然的。但社会公正与此不同。例如,假如我们以某种方式强迫一个有超凡的企业家才能、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其收进可以高于我们10倍的企业家为我们治理企业,只付给他和我们一样的工资,我们促进了公平,由于我们缩小了他和我们的收进差距,但损害了公正,由于他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我们实际上强行低价收购了他的劳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五、市场和主义
对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这种熟悉把我们引导到了改革的意识形态方面。国有部分的改革所碰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来自意识形态:不少人以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国家从一些企业的退出会改变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因而是不能接受的。这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提出一个老:什么是社会主义?固然这样的题目已经不完全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但却是任何面对现实的经济学研究都无法回避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题目实际上是一个我们的改革终极要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的题目。在这个意义上,***早就对题目作出了明确的和令人信服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任何对***的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企图都将是不明智的:假如一个社会连共同富裕都不愿意往追求,还能追求什么呢?共同贫穷?或者贫富悬殊?这样的社会即使按某种定义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有讨论价值的熟悉分歧只可能发生在进一步的题目上:如何能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能实现"富裕"?当然需要经济效率,而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带来经济效率,这已经是证实的一个结论。如何才能"共同"富裕?当然需要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不问可知的。因此,假如要从经济的角度把"共同富裕"的概念具体化,那就只能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规定为社会公正加市场经济。挑战这样的观点也将是不明智的:假如我们不愿意追求一个有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不公正的市场经济?或者某种计划经济?所以,有讨论价值的只能是进一步的题目:如何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国有经济的某一比例是不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