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时期的传媒现实期待——新闻精品建构论-新闻

2013-08-16 01:05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新时期的传媒现实期待——新闻精品建构论-新闻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传媒现实建构 新闻精品 理想类型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传媒现实建构 新闻精品 理想类型

[摘要]:中国“入世”带来了传媒格局的喜人变化。与此同时,传媒低俗之风“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也对理论界提出了挑战。本文借鉴西方的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了以“新闻精品”为诉求点建构新的传媒现实,从而取代传媒低俗化生存状态的假想;继而以概念界说和理论解释进行新闻精品理论的建构。研究显示,发轫于1990年代“‘五个一’精品工程”背景下的“新闻精品”,本质上源于新闻人对于新闻和精品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基于新闻报道文法的一种“理想类型”建构。其认识和建构存在三个维度,即事实显度、思想深度和人文高度。

Abstract: China joining WTO has brought its media good changes. Meanwhile media vulgarization (MV) has got up, which makes a theoretical challenge to Journalism. Based on the western theor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set a hypothesis that the MV status would be deleted in a way of constructing a new media reality oriented by the elite news. And through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elite news theory has got determined. M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lite news which rose in a “Five-One’s Elite Project” in 1990’s essentially originates from “a new view” over the news and the elite. It also comes as an “Ideal Type” composed of all the news structures and reporting norms. There’re 3 dimensions in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elite news, which are the factual clearness, the thoughtful depth and humanistic-concern highness.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reality, the elite news and “Ideal Type”

问题之缘起:如何应对传媒低俗之风的现实挑战

中国“入世”后,“传媒格局出现了喜人的变化”。[1]与此同时,传媒低俗之风亦呈上升趋势:据人民日报2004年末的一则报道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替代了庄重。前些时候,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有关方面的努力下,低俗之风曾一度有所收敛,但近日不仅再度抬头,而且还有揭去面纱,愈演愈烈之势……。”以国家级权威媒体对国内同业做措辞如此尖锐的讨伐,这在以往并不多见。从它所列举的形形色色的不良行径中,足见传媒低俗之风已经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久治不愈的顽症。而问题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媒体‘不人道’、‘无关怀’的姿态,早已引起公愤,但媒体从业人员似乎并不自觉之。”[2]

此论甫出,即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的强烈回应。而反应最强烈者,应首推传媒业界。粗略浏览2005年度各地传媒的相关讯息,已见对传媒低俗之风的新一轮讨伐正在兴起。[3]学界也不甘落后,除了散见的“探源”、“思考”、“对策”类文章外,以在当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指南“新闻学与传播学”分项中赫然出现“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为佐证,足见如何从根本上为传媒业界探索新的出路,已经构成了现实对理论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理论回应:重构传媒现实之假想

理论之探索,历来有“破”有“立”。本文试图以“立”代“破”,即依据“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所给定的关于一定时空内相互联系的事物“此涨彼消”的基本逻辑的力量,[4]通过建构某种新的传媒现实,从报道量上逐步地抵消、覆盖、直至从报道理念上取代当下传媒业中的低俗化生存状态。斯蒂文•小约翰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指出,现实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是我们这个世纪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它已成为社会科学中受人尊敬而又得到广泛接受的一种思想。社会性建构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们进行传播是为了解释事件并与他人交流这些解释,于是通过传播现实得到社会的建构。[5]这意味着,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现实世界,是我们参与其中的一种基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建构运动的产物。它存在“事件”、“解释”和“传播”三个基本的维度。其中,“事件”是现实建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事件的“解释”构成社会建构的内容,而“传播”则既属社会建构的动力,亦属其运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人们看似浑然不觉而实则广泛参与的运动中,社会现实不再是人们自以为“是”的可以用无数事件串连起来的现实。原因在于,“事件”并非“现实”的唯一元素,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元素;社会现实主要地并非出自客观存在的“事件”的堆砌,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于现实的主观的“解释”;社会现实之得以“建构”,主要基于人们的传播“交流”。而人们交流的动机,主要地并非为了告知对方“发生了什么‘事件’”,而是通过“说事”,彼此交换对于事件的看法。可能正是基于对这一过程的审视,罗宾•彭曼(Robyn Penman,1992)在一个凸显意义极致的层面上直截了当地指出,“传播是有创造性的:传播本身创立了我们的社会世界。”[6]

在一个漫无边际的社会世界内,传媒业是人们赖以传播亦即进行社会现实建构的最得力的工具。对于传媒业界而言,它参与人们的社会建构,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建构——传媒现实的建构。这意味着,面对持续不断地发生于社会现实层面中的“事件”,它所肩负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新闻理论所界定的“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而已,而且还在于“解释事件并与他人(社会公众)交流这些解释”。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传媒本身既是一个“消息总汇”,又是一个“舆论机关”——“解释”就是某种观点的嵌入,就是某种舆论的宣导。在这里,“事件”仍然是重要的,“传播”仍然是重要的。不过,鉴于传播的最终目的在于建构公众所期待的某种社会现实,而社会建构的核心内容又是人们对于现实的看法,因此,相比之下,选择何种立场或姿态对现实中的事件做出“解释”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人们对于传媒低俗化的抨击,并非由于它报道了明星、美女、绯闻之类的事件——在一个崇尚“秀”的时代,这类事件的发生是无法(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办法)避免的;也并非因为它在事件报道中表现出的娱乐化倾向——娱乐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不能被扼杀的。人们所诟病的,是它对此类事件的“解释”:它的所谓“解释”,要么是对事件中的某些使人敏感的细节的“不人道、无关怀”的渲染,要么干脆是一味地迎合并“放大”人性原始本能中残留的“低俗”。

因此,面对公众的诟病,当下中国传媒业界所能选择的,是以一种新的思想进行思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一种有别于以往唯事实论的、尤其是以令人不齿的低俗方式的解释,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传媒现实,并以此肩负起建构中国社会的新的现实的使命。

新闻精品:传媒现实建构之“现实”路径

上一篇:浅论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新闻传播毕 下一篇:中国报业两分开管理体制辨析-新闻传播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