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章认为,对于传统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将它看作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这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一种“实体”,因此,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这就是说,传统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在制作之中,创造之中,永远向“未来”展示其无穷的可能性。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传统”的巨大张力,不能将其拘囿于一种僵死固定的“模式”或“结构”之中。确切地说,“传统”是在“过去”与“现在”的不断碰撞、冲突、对话、融合(新的同化旧的)中生成,融入新的现实的创造中。传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正是因为它所承传的东西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生活于不同历史时段中的人们的认可。正如甘阳文章所讲的,传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流贯于文化与思维时空中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否定传统就是否定自己的历史。然而,正是在对传统的同一理解中,我们也找到了变革传统,发展传统的依据。传统既然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就一定是一个历史沉淀物,历史不停止,这种沉淀过程也不会停止;历史不停止,它接受历史检验,接受人们筛选的过程也不会停止。这就是我们在传统问题上“革命与改良”的总的立场。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出符合逻辑的两个价值取向:一是决不能随意地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传统,一是也决不能形而上学地固守一个不变的传统。这样的固守其实是固守不住的,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活的存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的整体观”——编号:04BZW001号前期成果。
注释:
1赛义德的《东方学》认为,在欧洲人的心目中,西方文化具有先天的优越性,而东方则是由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
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365~36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34陈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第2、3页,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版。
5束景南、姚诚:《激烈的“猛士”与冲淡的“名士”——鲁迅与周作人对吴越文化精神的
不同承传》,《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6黄裳:《龚自珍二三事》,《读书》2005年第2期。7马克思:们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6页,1985年4月版。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28页,岳麓书社1998年8月9冯天瑜:《百年忧患?序》,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6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4页,1972年5月版。11《文学旬刊》第37期,1922年5月11日。
12《鲁迅全集》第4卷512页,人民文学1981年版。
1314麦金尔太:《德性之后》第281、260页,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5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读书》2005年第1期。
16张灏:《晚清思想发展试论——几个基本论点的提出与检讨》,载《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时报出版有限公司。
17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
18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读书》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