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实践、创新具有静态意义上的并存性
既不是具有一定结构的静止的理论体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包含了对现实的实践性、创新性的理解,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追求。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仅关注的“此岸性”存在,而且关注社会的“彼岸性”存在,是“此岸性”与“岸性”的统一。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世界观的超越,就是否定现实的合理性,从社会改造与发展的意义出发,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对社会更合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自由的、多重选择的现实性,也对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不断探索,是对人类征服与改造社会的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是人们不断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新成果、新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这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凹因此,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造成影响,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义。
(二)理论、实践、创新具有动态意义上的发展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斯大林明确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同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也正是各国建设的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理论、实践、创新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机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按照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
(一)研究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