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教育中的“惩(1)网(2)

2017-08-26 04:27
导读:说到这里,教师惩戒权的问题就要议一议了。所谓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教师惩戒权来源于对学生的管理指导权,是教育教学的

说到这里,教师惩戒权的问题就要议一议了。所谓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教师惩戒权来源于对学生的管理指导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权利。教师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在犯同样的错误而采取的手段。俗话说的好: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惩戒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不失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
怎样的惩戒才是不过度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 “大棒加金钱”原则:我们常说,严能生威,爱能近人,因此“大棒”就是严,“金钱”就是对学生的爱,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一定要关爱有加,真正意义上完全彻底的为学生服务;但学生如有缺点,犯错误,教师一定要指正并督促其改过,绝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严和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关心,才能建立一个情理交融的师生关系,才能在自己身边产生一种亲合力,从严中产生的爱,从爱中树立和巩固起那种学生对教师倍受敬畏的威信。
   2. 对事不对人原则:当面对对学生进行惩戒时,只说事,而不说人,对所有的学生都一个标尺。据有关资料就“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做过调查,“对人对事公平合理”的教师被学生列入标准之一,约占学生总数的72%,只要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就可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对教师采用的行为才能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惩戒”。
   3. 因人施惩原则:孔子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运用“惩戒”时,我们也学学孔子的教法。我们平日里常听到不少有关教育的一些报道:有的学生被教师批评后,辍学、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还有另一类学生,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深感后悔,知耻而后勇,步入到他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同样的方式却结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我们说在惩戒学生上一定要注意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要围绕性格进行惩戒。如内向的学生可采用间接迂回为本的方式,必要的时候可进行隐性的批评,如事发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事后的单独谈话等等,可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在施惩的时候,可让学生主动采取选择性的惩罚:如自罚背诗(几首)、自罚值日,自罚跑步,自罚站……自选其一。这样将主动权交回学生,让学生有选择的对自己进行惩戒,在适度的惩戒中让本人明白什么是不当行为,同时以一告百,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教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借题发挥原则:所谓借题发挥是以学生的当时情景为内容进行惩戒。记得一次上课,我们班“画马”专家上语文课画马,一边假装听课,一边画,我发现后走过去,拿起那幅画,对同学说:这是什么呀?同学们看了说的说,笑的笑,那画中只画一大部分,有的学生说是是头驴,有的说野马,这位学生不知如何,我说:专家,今天可不象专家的作品,。我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同学们有的说他上课分心不专注,有的说他不礼貌等等,课后他送给了我一幅低着头温柔的小马的画,旁边写着:小马知道了。当然在我的课上他的小动作也就没有了。
5.抑趣施惩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兴趣中自愿受惩戒中,以达到让学生吸取教训的目的,甚至获得成功。此不失为一个颇得生心的方式。当然在惩戒之前,我们必然要充分了解受惩对象。了解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惩戒内容有的放失。才能在惩戒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如我班的学生张强特别爱足球,为了看电视,白天每到最后两节自习课就回家看世界杯比赛。我知道后,第二天,我故意在自习课上讲作文,并把他写的作文做为点评的文章。由于他只想世界杯了,作文写的语无伦次,一塌糊涂,全班学生都开始指出他写
素质教育的今天,体罚及变相体罚,让所有的人都产生了厌恶感,但教育又不是那么的理想化,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上学的乐趣,让教师在教育中没有沉重的阴影及负担,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关注。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可在教育环境上,希望我们全社会都能真正意义的共助教育!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