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2)
2017-12-28 03:48
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适时的示范与点拨。 ——善于捕捉在师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适时的示范与点拨。
——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交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即时的评价与激励。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到了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既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素质
第一,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很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二,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知识结构。新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倍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