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7)
2017-12-28 03:48
导读:1、培养合作意识 在新生入校伊始,教师便可利用多种时机培养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如,教师问第一天上学的小学生:你交上新朋友了吗?问问坐在你
1、培养合作意识
在新生入校伊始,教师便可利用多种时机培养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如,教师问第一天上学的小学生:你交上新朋友了吗?问问坐在你周围同学的名字,下课你们一起玩好吗?然后,教师在经过观察,初步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将学生按性格特点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互补搭配建立小组。并且,让他们自己给小组命名。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为自己的小组起个好名字。如:博士队、前进队、金星队、超越队等。教师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便为合作学习开启了大门。
在培养合作意识时,教师还要适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使一年级小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与他人合作学习。这是他们从末有过的想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这种意识,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养成这种习惯。如学习汉语拼音时,第一、二课只是学习六个单韵母。第三课开始学习四个声母,出现了b-a-ba的音节。教师抓住这一学习机会告诉学生:b和a只有走到一起,合作拼成音节,才使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认识了bā八、bá拔、bǎ把、bà爸等汉字,合作多么重要啊!如果b和a不合作,小朋友可就不喜欢它们了。汉语拼音中很多声母和韵母都喜欢合作,我们以后会学到更多的音节,认识更多的汉字。让我们也和它们一样来合作吧!教师又采取表扬全组而非个人的措施,使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也就是从这时起,孩子们开始真正的合作学习。
2、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给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机会。教学汉语拼音的音节拼读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拼读方法和规律后,发挥拼读能力强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首先成为组长,将字母卡片摆在一起,组成音节,带领小伙伴一起练习拼读。而且,小组内的学生都有责任教会不懂的其他同学。教师通过表扬全都学会的小组,来激发学生做到互帮互教,时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大家共同进步。下次,再换另一个学生担任组长,使每人都有机会组织合作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拼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识字和巩固的方法。如:自己读读儿歌,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再请教同位,互相教一教,或是组长任意出示字卡片,其他几人抢答比赛。读得不准的由组长负责教会。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极高,小组学完后,他们自发鼓掌坐好,表示庆祝大家通过合作又学会了新知识。教师询问:谁帮助同学学会了不懂之处?使学生体验到助人的自豪和受助的温暖。
书写生字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纯枯燥的讲解指导,强调小组内的交流合作。如,写完一课的生字,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换作业本,开展交流:我写字时注意到了什么?我的经验是什么?别人的字哪里写得好?然后教师再作重点指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给他们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我要写好”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小组合作表演。如:学习《四季》一课时可让四人分别扮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一起表演课文。《爷爷和小树》鼓励学生自编课本剧。小组内一个学生产生了好的想法,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别人的想象,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这被称为“脑力激荡”。学生们彼此接纳,没有压力,没有挫折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空前高涨。
3 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要发挥导学者的循循善诱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甚至是共同学习、探索中的平等伙伴。把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
教师要发挥合作者的巨大作用,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被教师牵着走,转变为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师画小河,学生上台演示小竹排顺水流,贴小竹排图,教师贴小鱼小鸟的图片,学生贴树木图片,领悟树木密,学生画禾苗,邻悟江南水稻多,禾苗绿油油。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和老师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谢谢你们。这时,学生的成就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