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3)
2017-12-28 03:48
导读:第三,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能力结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第三,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能力结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传统的以“讲授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教师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另外,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可推卸地落到了教师的身上。这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必须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有所作为。
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要能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愿意合作,更要能够合作;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里的“走下讲台”既指真正的“走下讲台”也指以此所打的比方。教师“讲课”容易,合作则不容易。因为,前者可以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了的胸有成竹的思路,后者则是师生一同在“建构”,其间,可能出现“意料之外”,可能因为相互启动发而产生新的想法。合作的课堂不那么“规规矩矩”,不那么整齐划一,不要指望用“纪律”去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境的创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调动,思维的激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要善于综合。新课程需要综合型的教师,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一个教师,既要种自家的田,也要种别家的田;在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巧妙地寻找那些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主动挖掘有助于在“综合”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要努力开发。 这里开发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如何联系实际,联系哪些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层意思是,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例如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教材和非教材各种“材料”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其第三层意思是,在课堂教学的多项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上,教师要善于把这种“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要乐于研究。实施新课程不可不伴随研究,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要研究如何尽快地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尽快走进新课程,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评价,要研究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教师必须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经验,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研究在怎样的氛围、方式和途径下能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