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4)

2017-12-28 03:48
导读:(三)、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这次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育观念学科认识、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对教师的触动很大,在教材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这次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育观念学科认识、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对教师的触动很大,在教材实验中会反映出诸多的困惑和不适应。

问题一:
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而师道尊严的传统轨迹使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所以一时还不能从“统治”地位的位置转换到“服务”的位置,这种角色意识的转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对新课程标准,有人说它是一场风暴或者一次运动,这并非危言耸听。新课程标准根本上就是改变观念。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依据你服务的主体需要什么,需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教育要同国际接轨,角色的转换是关键的一步。

对策:
1、重点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部分,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研讨“怎样建立亲切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如何用好实验课本中‘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连’……之类的自主练习”。
3、观摩“以学定教”的研究课。

问题二:
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

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出发,制定了整合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然而长期以来,老师往往关心的是一维(知识能力)的教育目标,现在要关注三维,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引导学生达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
最近《羊城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还有北京文艺有一系列文章都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质疑。语文是国家承担投入最多的学科,而收效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什么?语文是母语,而我们却用教外语的方法教母语,过分强调系统、词法,语法知识。我们要考虑母语的特殊性,应“淡化学科知识体系,软化学科边缘”,这也是这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策:
1、学习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
2、重点研讨课程标准的包含的三维因素和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的问题。教师们应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不仅只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有让学生体验情感,发展思维以及赏析和审美等都是语文目标的重点组成部分。
3、备课、上课、评课都要以三维为标准,而不应只是以一维为标准。

问题三:
在“多认少写,认写不同步”上的不适应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字和写字都是同步进行的,这不仅老师们已经习以为常,就连学生家长也习惯如此,然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验中的“认多写少”会使老师们一时还不能适应。

对策:
1、学习语文课程标中“识字和写字”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的有关部分,明确“多认少写”是识字教学的一种策略。
2、了解认字和写字的不同要求和相应的规律,讨论“认写不同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动实施“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以尽快适应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
3、开展识字教学的专题研究,通过若干课例,使识字、写字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4、向学生家长做好课程标准实施的宣传工作,求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问题四:
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

课程标准实验课本较之以往的教材,课文多,识字量大,呈现方式灵活,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以及给师生留有扩展的空间等等。如果只按以往习惯的方式教学,就难以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会遇到教不完、教不好、不知怎么教和达不到目标等情况。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便成了实验课程标准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策:
1、重点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使教师明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去改革教法,设计教学,选择策略。
上一篇: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