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49年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变化(7)
2017-08-23 01:21
导读:第二,农业与其他产业比,从来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即使在传统农业里,农业利润也低于工商业,流传着“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在工业化社会更是如此
第二,农业与其他产业比,从来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即使在传统农业里,农业利润也低于工商业,流传着“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在工业化社会更是如此,因此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中国由于农业人口太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如果劳动成本(包括闲置部分),农业的边际效益已经成为负值,这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不断的大量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与资源转移同向的,即在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的同时,农业中的资本和土地也在大量转移出去。问题在于,这种转移并没有改善农业人均资源比例和提高效益。因为:一是流出的劳动力在质量上是优秀的;二是流出总量上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多数是暂时的(打工仔和打工妹),青春期过后还会回到农业中
就业和养老;三是同时资本和土地也在大量流出。因此,在今天,当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将扩大就业和有效需求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国家对农业采取适当的补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好处的。
第三,党和政府三令五申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实行了“费改税”试点,应该说是为了规范和减轻基层政府对农业剩余(包括农民其他收入)的提取,但是如果不将、治安等公共产品的费用由中央财政统筹,并彻底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很难避免所谓的“黄宗羲定律”的重演,仍然会出现“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而最受其害的首先是农业,因为农业生产资料是集体的,农业的收入是容易估算的,农业生产的地点也是不可以转移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总之,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很难从国外获取大量资源和市场,不得不将积累工业化资金的目光放在国内,而作为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农业自然就成为中国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时过境迁,到今天,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我国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积累能力,人均GDP 已经达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2002年仅为14·5%,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更何况城乡之间的收入呈现出差距过大;二是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上述内外两个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使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使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完全必要的。时过境迁,到今天,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我国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积累能力,人均GDP 已经达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2002年仅为14·5%.[16]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更何况城乡之间的收入呈现出差距过大;二是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上述内外两个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使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完全必要的。
主要:
1、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委会:《中国农民负担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
3、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出版社,2001.
5、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胡书东:《中国农民负担有多重——农民负担数量及减负办法》,《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7、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陶然等:《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