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概括了这样一幅现代性的“风险景象”:“一、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例如,核战争构成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二、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这些事件影响着每一个人(或至少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多数人),如全球化劳动分工的变化。三、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到物质环境。四、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例如,投资市场。五、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风险中的‘知识鸿沟’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转变为‘确定性’。六、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我们共同面对的许多危险已为广大的公众所了解。七、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就采用专家原则的后果来看,没有任何一种专家系统能够称为全能的专家。”[⑤]
概而言之,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应当怎样”的文化指令;而稳定社会的特点则是确定性、可预测性和“应当怎样”的文化指令。风险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潜在形成,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在社会治理方面带来了新的参照。
首先是现代化的自反性。现代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一个自然资源不断耗尽的过程。如果有一天自然资源全部消耗尽,那么,现代化的根基在哪里?如果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怎么可能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所以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即现代化的基础与现代化的后果无法相容。现代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技术主义把社会推到了风险的顶峰。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并不谋求经济的飞速增长,有时甚至要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主要是减少社会风险。
其次是福利社会的“坏处”。现代社会的目标是为人类谋福利,让人得到“好处”,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社会保障等。问题是“好处”的背后往往是无穷的“坏处”,如核技术、基因技术、化工技术以及日益的贫困化。这种好坏的冲突质上是责任分配的冲突,即饱享了社会好处的人往往是不承担社会“坏处”风险的人。
另外是个性化的加强。现代化背后的文化动因是集体化,这种意义之源支撑着西方的民主国家和经济社会一直到20世纪后叶。集体意义的枯竭的必然后果就是个人权利的本位化。每个人在争取个人权利时,其风险也越大,无论在决策中还是在实施中,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即使自我也不再是明确的自我,而是分裂为自我的话语,每个人都必须掌握“风险机遇”,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个人却不能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作出必需的决策。
二、风险社会中构建政治秩序是否可能
面对风险社会,如何构建政治秩序这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贝克认为,风险问题不能转换为秩序问题,因为秩序问题为风险问题所固有的多元信息,在统计数据的表面之下暗中变形为道德问题、权力问题和纯粹决策主义(decisionism)[⑥]吉登斯则试图超越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认为在风险社会中构建政治秩序是可能的。
中国的现代化际遇虽然在时间上是后发型的,但其过程性是同样的。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型的即,它完全是政治使之结果,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虽然同样面临风险社会的种种“待遇”,但其政治秩序的建立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第一,全球化趋势下的社会生活。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多数政治讨论的核心问题,但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仍然充满着矛盾。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多半只是一种神话,或者至多也就是一些长久以来的趋势的某种延续罢了。而在一些政策评论家和政策制定者看来,全球化过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其程度已经相当高了。经济全球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现实,而且,它也不仅仅是过去年代的趋势的某种延续或回复。全球化的内容无论如何不仅仅是、甚至不主要是关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是我们生活中时空的巨变。发生在遥远地区的各种事件,无论其是否是经济方面的,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直接、更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反过来 共4页: 2
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