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4)
2015-04-26 01:02
导读:再如,“三个代表”的第二条,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凸现了当代“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能动作用。我们党三代领导
再如,“三个代表”的第二条,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凸现了当代“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能动作用。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预见到,新中国“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45页)。建国后,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人民为此曾作过多方的有效努力。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指导文化建设,倡导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了,“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括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而在“三个代表”中,则把社会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事关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大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本质层次上来。这是鉴于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得出的重大的理论提升。从这种认识高度肯定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又充分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新的思想境界。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是强调了“先进性”的主导原则。“三个代表”的表述中,讲生产力是强调“先进生产力”;讲文化是强调“先进文化”;讲利益是强调“根本利益”,实质上也主要是指代表体现现实和未来之统一的进步的利益。“三个代表”归结到一点,是要求我们党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也就是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世界观和论上,是着眼于先进的东西:让它们代表未来,主导事物的。在这里,它着眼于先进的即高含量的、节约资源、体现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着眼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并继承、扬弃和替代剥削阶级的旧文化,来反映现实,引导和促进我国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大踏步地走向未来;它着眼于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去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素质,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站在潮流前列,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所以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首要前提。这是上以其“先进性”主导事物发展的原则要求。
这个原则亦称事物发展的“合理性原则”,是历史辩证法的客观逻辑和重要原则。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一再强调这样的哲学命题: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3页)
在黑格尔眼中,“理性是世界的灵魂”(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0页)。他所讲的先验的“理性”与“现实”的关系,无疑是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但后来经过恩格斯对此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把“合理性”的基础理解为客观的“必然性”。这样,“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合理性的”,一定要成为“现实的”;而“不合理性的”,“都一定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15-216页)。这与本文所讲的“先进性”,具有内在联系。所谓“先进”的东西,就是先行出现的、代表未来的“现实的”东西,或者是某些现实事物中的本质的典型的东西。尽管先进的东西,开始时往往是弱小的、稚嫩的和不完善的,但它因为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包含有勃勃生机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属于这类新生事物。“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甚于这种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逻辑,故此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