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5)
2015-04-26 01:02
导读:复次,是突出了“慎终如始”的发展过程论。基于党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以及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直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复次,是突出了“慎终如始”的发展过程论。基于党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以及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直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统一的、长期的、不容间断的历史过程,所以,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党当好“三个代表”,要一以贯之,慎终如始,不能稍有松懈。江泽民同志是讲党要“始终成为”三个方面的“忠实代表”,而且讲到代表“先进文化”时,是强调要代表其“前进方向”。在这里,都是表述为动态的、过程性的内涵;所强调的不是一时、一事、一地和一次性的行为,而是过程论、整体论和“不断革命”论。是如实地反映党的事业的连续性、艰难性和长期性。这意味着,全党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有忧患意识。党当好“三个代表”,不能只代表一阵子,不能有断裂,不能有松懈情绪。过去和现在当好了“三个代表”,不等于和不能代替未来。过去已成为历史,现实应从零点开始。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人民更要看现实和未来。如果将来有一天党没有当好“三个代表”,或者党由于某种原因而丧失了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和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就难逃历史上曾屡屡出现过的执政者“其兴也bí@①焉,其亡也忽焉”的所谓“周期率”(黄炎培:《延安归来》;黄炎培、毛泽东这里谈话均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56-157页)。
当年毛泽东同志对黄炎培先生的这种忧虑,所作的回答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够跳出这种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同上)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而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作的回答,则是对这些回答的继承、拓展和深化。
应该说,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还包容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哲理。但仅从以上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党是一个需要哲学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也富有辩证思维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关于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思想方法,能够指导我们党自觉地思考一些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与现实,以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三、哲理的底蕴与方法论的启示
当我们分别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所包含的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哲理基础作了之后,就应该综合地体味其中所给予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哲理底蕴,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两点论的又是重点论的,即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和原则的综合运用,从而才能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全面深刻地概括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核心和归宿。这三者的统一,共同勾勒出在新世纪指导我们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进一步地回答在执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我们从哲理上揣摩其中概括出“三个代表”的科学思维方法,觉得以下三点方法论的启示尤为重要:
(一)要坚持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作为政党活动的社会历史舞台和面对的实际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归结起来,就是社会物质方面与社会精神方面、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当我们党对这种关系处理得好时,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兴旺发达、所向披靡;而处理得不好时,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受挫折、吃苦头。在这方面,“三个代表”的提法很准确和全面。——既体现了突出生产力和经济因素之基础作用的科学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利益原则和人民主体论等历史唯物论方面,又包容着充分重视社会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社会本质力量的主导作用等等在内的历史辩证法方面,而且,使这两个方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我们以为,这就从哲学上科学地了我们党80年来由搞革命到搞建设、搞改革的经验教训。在十年动乱及以前一段时间,我们党过分看待和倚重了政治和精神因素的作用,而相应地忽视和看轻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从哲学上说,就是轻视了历史唯物论而过于推崇、扭曲了历史辩证法。对此,新时期进行了拨乱反正,确立了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完全正确的。据此才使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并迅速地在改变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