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6)
2015-04-26 01:02
导读:但是,这期间又有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在露头。这就是抓物质文明的一手比较硬(这是应当的),而抓精神文明的一手比较软。而且,这还难以纠正,致使一
但是,这期间又有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在露头。这就是抓物质文明的一手比较硬(这是应当的),而抓精神文明的一手比较软。而且,这还难以纠正,致使一些地方党风、政风和民风都有些不正;社会道德风尚在某些方面,有些每况愈下;特别是有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在发生动摇,甚至有些人已经或正在变质和堕落;如此等等。显然,之所以会发生这类情况,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就是有些负责干部,实际上倾向于把历史唯物论绝对化和机械化,而比较轻视思想道德的力量、轻视历史辩证法。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从第二代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都在提防这种倾向。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反对和克服上述两种偏颇的思想结晶。
(二)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团结和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破坏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革命党。因此,其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是首要的。党没有先进性就没有资格存在,就没有能力承担伟大的历史使命。同时,党又要有日益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否则,没有群众基础,党组织就会变为孤家寡人,也成就不了革命大业。因此,早在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同志倡导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之时,他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02页),所谓“布尔什维克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可见,这时的党建要求,就是要达到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达到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都很重要。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自从革命胜利,我们党执政和掌权以后,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却更为重要、更难保持。就其永葆“先进性”而言,由于党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后,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要经常和反复经受名位、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和考验。近些年,有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有些高级干部,经受不住诱惑和考验,中箭落马,腐败变质。这意味着,永葆党和党员先进性的难度在增加,应当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就加强党的“群众性”而言,这对执政党也同样要重要、更难得。这不仅因为,即使是工人阶级政党执政掌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也难以杜绝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等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而且,党执政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吸引和团结全体人民。否则,国家就搞不好建设,也搞不好改革,难以长治久安。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就深谙治党治国,坚持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实现有机结合的哲理。于是在有关的表述中,当把本阶级的长远利益不言而喻地内化于其中,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出来,就包含有这样的深意。因此,在新世纪的党建工作中,应当领会“三个代表”在这方面的深邃意蕴,继续力求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下,尽量扩大和充实党的群众基础,并从组织、制度、政策和作风等方面加以保障,以进一步坚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政策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从80年前建党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党就确定了为着解放劳动人民,通过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名称,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政治理想。但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共产党人团结和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在共产主义完全实现之前,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实政策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容和体现的重要方法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