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3)
2015-04-27 01:42
导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人士的态度与价值观念,与顽固守旧派的保守主义的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他们并不否认西方文明在许多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人士的态度与价值观念,与顽固守旧派的保守主义的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相比,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他们并不否认西方文明在许多方面的优点,他们也决非盲目的仇外排外论者,他们不否认立宪政治对于西方各国的作用和功效。他们甚至在原则上也认为,西洋的立宪政体的“文明”程度均优于中国现行的专制政体。这一类人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有过数次出洋考察的丰富经历,例如于式枚、吴寿等人。从他们反对立宪的言论来看,他们对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和社会情势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与那些积极提倡立宪的人士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换言之,他们的观念和价值态度已经更为化了。以往学者在评价孙家鼐、于式枚等人的思想时,往往把他视为顽固守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这一类人称之为立宪缓行派。他们对筹备立宪的批评一定程度上确实指出了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简单地仿效西方宪政制度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后果。正因为如此,通过对这一类立宪缓行派的思想的,将有助于认识清末立宪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变革所存在的一些关键。
反对立宪的的第二种类型人士,是一些更接近于从官学化的儒家的“原教旨”立场来反对立宪运动的传统官僚派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御史胡思敬、翰林院侍读柯劭忞等人。这一类人对西方宪政并没有多少知识与兴趣,他们之所以反对立宪,乃是担忧中国传统政教风俗将可能由于实行立宪而遭到威胁。他们出于对专制君主政治的信仰与效忠,而坚决反对中国在任何时候实行西方式的立宪政体。这一类人数量并不多,在社会上已经完全边缘化,在当时的报刊与各种里已经很少见到他们思想的踪迹。我们可以把持这种反对立场的人称之为传统的政治守旧派。
大学排名 以上两类人均是从保守的立场来批评立宪运动,他们把积极推行立宪的人士视为共同的论敌。然而,在以何种方式来拯救中国的问题上,两种人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必须指出的是,对立宪运动持批评态度并在报章上发表文章阐述己见的,大多数是属于前一种类型,即立宪缓行派。在庚子事变之后,由于大多数中国士绅和官僚在强大的外部危机和西洋各国的示范作用的压力下,已经认识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深拒固闭态度来应对现实危机决非明智之举。继续坚持1900年以前那种以倭仁为代表的那种极端保守的政治立场的人已较为罕见,而且他们也很少在“新人云集”的报刊上去发表自己被人们视为”不合潮流“的观点。本文中引述的主要是第一种类型的立宪缓行派的思想言论。这不但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具有相当的价值,而且因为考察他们的思想,也有助于人们认识,在清末立宪过程中,激进派的对立面是怎样思考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目标的。
廷臣会议上的立宪政争
在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国后不久,1906年8月25日,清廷召开了一次廷臣会议,参加者有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大学士,以及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这是一次专门讨论是否把立宪作为既定国策的重要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占主流地位的立宪派与占非主流地位的立宪缓行派之间,在中国是否应采取立宪作为富国强兵的必要选择的关键问题上,就展开了一场公开的思想交锋。当时的《东方杂志》曾对这次廷臣会议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报道。这份报道记述了与会的各位要员就立宪是否合符中国的国情的问题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这次会议上,在筹备立宪问题上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有奕劻、徐世昌、张百熙、袁世凯,持保守消极或反对态度的有孙家鼐、荣庆、铁良和瞿鸿禨,醇亲王载沣则采取中间偏积极的立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从总的情况来看,这次廷臣会议上并没有人公开反对立宪,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或多或少把立宪政体作为一种良好的制度予以肯定。但在是否应在当前的情况下积极仿行立宪体制,与会者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前者主张尽快推行立宪,以解决中国的危机,后者认为立宪可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但却反对把预备立宪作为中国变革的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