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4)

2015-04-27 01:42
导读:从这次廷臣会议来看,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立宪缓行派认为,由于中国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和国势虚弱的情况下

  
  从这次廷臣会议来看,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立宪缓行派认为,由于中国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和国势虚弱的情况下,因而无力承受立宪这样的重大变动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动荡局面。而立宪积极派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正因为中国危机深重,因此,只有重大的改革动作和革新才能拯救中国,使中国摆脱危机。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立宪缓行派首先发言的是七十九岁的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早在戊戌变法以前,他就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傅,并列名于强学会。戊戌变法期间,他主办过京师大学堂,并积极主张发展现代。当时版的《北华捷报》把他称为立宪问题上的中间派。⑷ 孙家鼐发言称,立宪国之法,与君主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的关键,还不在于“形迹”(形式),而在于宗旨。他认为,“宗旨一变,则一切用人行政之道无不尽变,这就如同重心一移,则全体之质点均改其方向。”孙家鼐认为,正因为从君主国到立宪国的转变,是这样一种“用人行政之道无不尽变”的巨大变动,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有他看来,这样大的变动,在国力强盛时推行也难免有“骚动之忧”,而在当今中国国势衰弱的情况下,“变之太大太骤,实恐有骚然不靖之象。”因此,孙家鼐继而认为,政府所能做的,是“但宜革其丛弊太甚之事,俟政体清明,以渐变更,似亦未迟。”(5)孙氏并不反对立宪,他的立论根据是,重大的变革必须在国家的资源与能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相对强大的情况下,才具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在当时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紧接着,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则作为立宪派一方起而反驳。这位五十一岁的新式官僚并不否认中国的国势虚弱,但他认为,正因为如此,中国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变动,才能解决危机。徐世昌指出,支离的、逐渐变更的改革,中国过去早已尝试过多年,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徐氏提出一个颇有新意的论点是,逐渐的小变之所以不能取得成效,这是因为这种变革并不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并籍此激发国民的精神,“盖国民之观念不变,则其精神也无由变。是则唯大变之,乃所以发起全国之精神也。”(6)在这里,立宪派一方的基本论据是,支离的渐进的变革,无法克服传统体制和政治秩序的惰性,也无法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增加国力,因而也无法使改革取得实效,而改革不能取得实效,将会使中国的危机变本加厉。而要克服这种恶性循环,只有通过重大的、乃至戏剧性的变革才有可能。因为这种大的社会变动变动将会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观念、振发国民的精神。而这种“全国之精神”才能克服以往的小变小革所无法扫除的历史惰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立宪缓行派与立宪派的基本分歧之二是,立宪政治是否必须以国民程度作为先决条件。
  这一问题是孙家鼐在反驳徐世昌的上述观点时引发出来的。孙氏在徐世昌发言后又接着指出,既使要以立宪来发起全国之精神,那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个条件就是“民之程度渐已能及”,然而,中国的当前的情况则是,“国民之能知立宪之利益者,不过千百之一,至能知立宪之所以然,而又知为之之道者,殆不过万分之一,上虽颁布宪法,而民又懑然不知,所为如是,则恐无益而又适为厉阶。”因此,他认为,中国在国民尚缺乏立宪所必要的知识程度之前,立宪改革必须慎之又慎。(7)  
  
  积极主张立宪的张百熙则立即对此种观点予以反驳。这位主持京师大学堂的五十九岁的邮传部大臣认为,国民程度应该是改革的结果,在目前的情况下,“今上无法以高其程度。”因此,如果要等到国民程度达到立宪的标准时才实行立宪,那中国将永远看不到立宪的那一天来临。张氏的结论是,“与其俟程度高而后立宪,何如先预备立宪而徐施诱导,使国民得以渐几于立宪国民程度”。  
  
  第三,立宪缓行派与立宪派的第三种分歧是,吏治清廉是否是推行立宪的必要条件。四十七岁的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保守的蒙古官僚荣庆在此次会议上发言称,他并非不深知立宪政体之美,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政体宽大,渐流弛紊,因此,必须“先整饬纪纲,综核名实,立居中驭外之规,定上下相维之制,”(8)他认为,只有这样行之数年,使官吏尽知奉公守法,然后才能逐步推行立宪。如果不考虑中国与西洋国情与局势的不同,而仅仅为了追逐立宪的虚名,其结果势必使政府无法控制那些无法无天的神奸巨蠹,执政者将处于无权的境地,月长日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荣庆的论点的实质是,原来传统政体下产生的宽纵之弊和由此产生的纪纲紊弛,在立宪政治推行以后反而会更加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其结果将使各级官吏为非作歹和腐败的痼疾变本加厉。因此,只有先行运用国家的权威整顿秩序,以便为以后的立宪变革扫清路障。  
上一篇: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