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问题(二)(10)
2015-07-11 01:12
导读: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论分工》中有一段叙述蒸汽机怎样获得重大改良的故事。"最初的蒸汽机,原需要顾一个儿童,按活塞的开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论分工》中有一段叙述蒸汽机怎样获得重大改良的故事。"最初的蒸汽机,原需要顾一个儿童,按活塞的开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工作的儿童,因为爱和朋友游玩,他把一条绳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以不需要人力而自动开闭。原为贪玩想出的办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重大改良之一。" ⑴
我们每个人都想生活越过越美好,工作越做越简单,这是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历史之中,却赫然刻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在与我国各阶层的人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领导会因为他们贪玩而允许他们有改良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或做事次序的行为,或者有变通的行为后,会因此而受到赞扬。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或者做事次序并不是完美无缺,不可改良的。产生这样的反差,除以上叙述的民族历史传统原因外,第二个原因在我国也不足为怪: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先进我们几十年,
"当今,普通人被大规模生产的辉煌成就弄得头晕目眩。大规模生产已成为了万应良药,成为了开门咒。整个世界都睁圆了眼睛面向西方,瞧着福特汽车公司。谁在底特律能目瞪口呆地、最长久地凝视着传送带,谁就会吹捧为最有才干的经济学家。"⑵英国的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1932年就描述了
西方经济学家对当时的大规模生产只有目瞪口呆的份的观感,更何况我们非西方的,又刚刚拍掉身上的泥土的中国人,面对于让我们目瞪口呆的大规模生产所必须使用的生产线和其他先进的生产资料,我们只需要引进、再引进,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进行所谓的创新、改良,来糟蹋这些先进的生产线呢?也确实是这样,引进可以减少开发的生产费用,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事物都具有双重性的一分为二观点却被我们所忘记:引进的尖端技术,需要强大的基础理论来支撑。我们引进了屋顶,没有梁柱,是否引进?有了引进的梁柱,没有墙体,是否引进?有了引进的墙体,没有基础,又是否需要引进呢?如果我们引进了这一切,没有人才,是否又需要引进人才呢?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我们现在的确就是在走这样的引进之路!改革开放已经接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对一个国家来说能做些什么呢?日本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在战争废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在科技上能与美国篦美的发展。美国从1876年到1900年的二十五年的时间里,闭关锁国,发展经济,终于追赶上了英、法等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说美国从1944年到1969年的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原子弹爆炸到登上月球的科技飞跃。我国在1964年就进行了原子弹爆炸,扣除被文革耽误的十年,甚至再减去五年,现在也接近二十五年了,奔月成功了吗?我们所走的引进之路在科技发展上竟然没有带来能象我国经济发展那样伟大的进步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由于我国过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心和投资,都是国家的事,企业只讲生产,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只不过是现在的企业只讲引进--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有所"下降:
企业从事基础技术研究人员数量少,投资少,就业人数少,萎缩了我国大量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
政府行政机构又充满了几十年间国家培养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都研究的是怎样实行人治之权谋,而非研究科学技术,用以提升社会的生产力。
这就是因为"急功近利"的靠引进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导致一个国家仅仅需要部分或者少数精英就能控制和操纵的结果,国家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也必然与之相适应。也即是只要培养少数精英就可以了。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只需要掌握使用方法就行了,不必考虑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只需要灌输给学生成熟的知识,至于为什么,是现成的答案,只要掌握这些答案就可以了。本身没有"问题"、只有现成答案的知识结构,就必然缺乏对问题的探索和疑问的必要;没有探索和疑问的必要的知识教育,也就缺乏对知识探索和疑问的行为鼓励;缺乏对知识探索和疑问的行为鼓励的教育,也就意味着整个民族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索精神逐渐萎缩。萎缩的探索精神在别人"就是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面前,怎能不对别人顶礼膜拜呢?顶礼膜拜的人还奢谈什么对别人的东西进行创新,和创造力呢?这不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悲哀,包括中国在内。例如我国现在汽车工业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国外汽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森严的技术壁垒,我国就需要制定一定程度的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制度与之相适应,造成了我国汽车业,引进技术的成本、制造的成本都随之上升;再加上二十余年的政府保护行为的过多参与,形成了区域性的垄断,建立的又是缺乏创新的
企业管理机制。这样,高昂的引进和制造成本,虽然保证了汽车质量,但是提高了市场购置成本,降低了市场的需求量,企业所以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如果降低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虽然可以减少技术壁垒造成的技术成本,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势必增加汽车的走私和假冒伪劣的泛滥成灾,引进的成本又难以回收。总之,我国汽车业由于缺乏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靠外国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生产工艺为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奠定了如此尴尬局面:继续发展创新,我国缺乏高端市场,也缺乏大量积累的资金作后盾;降低技术标准要求,引进的设备了无用处,同时走私,和假冒伪劣一定会泛滥成灾。所以,我国只能走引进、再引进的重复引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