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问题(二)(9)
2015-07-11 01:12
导读:实际上,政府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就是说政府官员首先要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什么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怎样搞市场经济?要懂得一个人在
实际上,政府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就是说政府官员首先要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什么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怎样搞市场经济?要懂得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怎样做,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经济的行为?还有,为什么有的人先富了?有些人变穷了?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能够把这些道理讲给老百姓听,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能够把这些道理讲给老百姓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合理的社会
第三节 补充论述政府的职能转变到"政府根本任务在教育"的其它理由:我国的唯一可能的竞争优势的获得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WTO,人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已经不可避免!从而国家间的竞争也不可避免。国家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自己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数量上的竞争力,拥有的资本数量上的竞争力,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上的竞争力三个方面,同时还表现在怎样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培育,即国家制度、政策选择的竞争优势等方面。由于我国在人均自然资源数量上、资本数量上毫无优势可言!而又在怎样对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充分利用、即怎样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请注意,我国对土地资源还没有进行市场优化配置!)和培育的国家制度、政策的选择方面,因为刚实行市场经济不久,所以国家制度、政策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即也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的情况下,国家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也就是说,我国唯一可能的竞争力优势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但是,人力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累加,而是质量上要求不断升级!也就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果我国在人力资源上,通过开发和培育,获得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再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得制度、政策上的优势,那么,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弥补国家在其他方面的竞争力的不足。可是,我们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在武汉市的一家《楚天金报》报纸上,2002.4.11日有一篇《外国校长细说教育问题》的新闻通讯,我部分摘录内容如下:
"’孩子的学习经常是1000米长,而只有一厘深’。昨日,在华师一附中召开的第六界全球中学校长研讨会上,土耳其的Merchant博士一语道破目前中学教育的问题。
这位博士校长说,如今孩子的课本、学习时间比长辈的还要重,还要长,但学得并不比长辈好。这是因为现在的教育趋向铺陈,却不重视对知识的深究。’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解答电流问题,却不会装配电路;孩子熟记史实,却不清楚相关史实得内在联系’。博士称,肤浅教育将是教育模式改革得第一刀。
Merchant博士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任教,他发现许多学校诸如电脑、阅览室等教育设施成为了一种摆设,并没有真正用于培养学生。’学校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让孩子接触到更新的知识,电脑、科技书籍就必须派上用场,让孩子从中受益’。"
这篇报道让我感慨良多,作为一个曾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任教的Merchant博士,他发现的"孩子的学习经常是1000米长,而只有一厘深"式的"肤浅教育"和"许多学校诸如电脑阅览室等教育设施成为了一种摆设"的现象,以及"学校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却没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己任,等等现象,那么我要问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为什么这又是仅仅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呢?
这个问题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为了追赶先进的西方国家而造成的"急功近利"的历史国情原因。我国也不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恕我不才,我试着以我国的国情论述这个问题之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我国解放以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在这个时期,我国不可能全面铺开全民教育的。在加上"人口众多"的原因,精英式的教育的确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等快速建立起与一个大国相适应的国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所以也就成为了我国教育策略一致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原因,在"领导"的领导之下,我国不能受到教育的大多数人,在社会实践中,也不可能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却养成了习惯于听命令,被指挥的特性。在干工作时,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工作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同时也不必考虑这样干的后果是什么,只要一切"听领导的",那么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就阻碍了人们(普通人--一般工人、农民)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途径之中获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