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显然,先秦典籍的亡佚,决非独因“秦火”,还应有它因。这些原因有:一是亡佚于西汉丞相萧何早在灭亡秦国之时“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二是亡佚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息”;三是亡佚于兵燹。
秦末汉初,金瓯残碎,群雄逐鹿,汉皇刘季破武关,入咸阳,而刘季的诸位将军大多都忙于分掠秦宫室财宝,而惟独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萧何所搜收的秦丞相御史府“律令图书”,应当包括为“博士官所职”的那些诗书、百家语等。据说,萧何还曾把这些“律令图书”藏于由他亲手创建的石渠阁中。这说明,西汉初年,不是“天下未有它书”,而是“天下大有它书”。是否因为这些“律令图书”有碍于西汉当权派及其帮闲的“过秦”、“罪秦”,特别是有碍于他们对于秦朝法教、法治和秦始皇的“焚书”的舆论攻击,而不肯将之公诸于世?或者是否因为萧何作汉律九章和西汉时期的其它法规法令,大抵是剽窃秦律,一旦将之公诸于世,不仅大杀西汉风景,而且有碍于他们对秦朝法律制度的诋訿,故而只能或将之密而不宣,使之自然消失;或偷偷将之毁弃,使之人为的消失了呢?还有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章邯以后,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息”,那些未被萧何收去的图书,不是“焚于秦火”,而是“焚于项火”了。同时,秦来汉初,先是陈涉、项羽等的亡秦战争,继而是刘季、项羽之间的三年楚汉战争,继而是刘季产除异姓王国的战争,中间还夹杂着十九路诸侯混战,所谓“兵不休者八年,万民与苦甚”,所谓“老弱转粮饷,丈夫从军旅”,所谓“人相食,死者过半”,试想,当时的来百姓连生命都难以保全,那还有闲心去顾及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残破的简书呢?
显然,简单地把先秦典籍的亡佚归咎于秦火,空言秦始皇“焚书”是“燔灭文章”,空言汉初“天下惟有《易》卜,未有它书”,是有失偏颇的。然而这也难怪,因为不少西汉“过秦”、“罪秦”论者总是抱着“胜王败贼”的心态,仿佛胜者一切皆是,败者一切皆非也。当然,这也是他们为西汉刘氏当权派试图反秦制而徇周制作理论诠释的一种特殊需要。
另据马端临《方献通考·经籍志》考证:“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汉隋唐宋之书,依次递亡十之六七,这难道也要归罪于“秦火”吗?看来,称秦始皇“焚书”是已“燔灭文章”,证据不足。
一言以蔽之,秦始皇之下令“焚书”,固然要焚毁一些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以及“独藏周室”的诸侯史记,但是,除诸侯史记而外,对其他先秦典籍的绝世无传,决不能不做任何具体分析地简单地将之归罪于秦始皇的“焚书”。
八、“箝制思想” 命题含混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六国年表序》中,在记述了秦始皇“焚书”的大致情况以后,说:“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会无异!”意谓了学者们拘泥于自己所听到的一些传说,看到秦帝国的短命速亡而不了解其前因后果,就取笑它这也不对,那也不是,说句不敢说的话,这同用耳朵去吃饭辨别不出饭菜的真正滋味,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太史公的这些话,虽然有点儿过于辣,但却是切中肯綮、洞见癥结的。
西汉“过秦”、“罪秦”论者,对于秦始皇的“焚书”、“禁私学”的问题,同对待秦朝其他历史问题一样,只讲其终,不讲其始;只讲其果,不讲其因;只讲其弊,不讲其利;只讲其害,不讲其益,从而制造了,于秦始皇“焚书”、“禁私学”历史问题的不少的历史成见。而当代所说的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十分愚蠢而且残暴的。”只不过是对西汉“过秦”、“罪秦”论者关于秦始皇“焚书”、“禁私学”的历史偏见的一种复制。
称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箝制思想”的观点,发源于西汉“过秦”论者贾谊《过秦论》中所谓的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焚百家之语,以愚黔首”,发源于班固《汉书》所谓的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箝语烧书,以愚黔首”。如果我们认定秦始皇“焚书”、“禁私学”确实是“箝制思想”,那么可以说,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箝制思想”。只是其“箝制思想”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什么思想?所谓思想,就其内涵而言,是多种多样,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作为人们的头脑对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社会对现象、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的思考,那么,就必然既有对社会现象思考的思想,又有对自然现象思考的思想,还有对思维现象思考的思想。这就是说,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的多样性。又由于有些思想,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有些思想,却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这就又有了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区分。另外,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又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便又有了代表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和代表没落阶级的落后保守思想,以及代表反动阶级的反动思想的区分。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所处的历史时期,既有代表没落的宗法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落后腐朽思想,又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和土农工商阶级的进步思想;既有代表封国制和礼治的落后保守思想,又有代表郡县制和法治的先进思想,如果我们称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箝制”思想,那么它所“箝制”的是什么思想呢?如果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禁私学”用”“师今”思想箝制“学古”思想,用统一思想箝制分裂割据思想,用郡县制思想箝制封国制思想,用法教、法治思想去箝制礼教、礼治思想,这又有什么不对呢?因此,称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箝制思想”的命题,本身就是不确切的,因为,它并未告诉人们,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所箝制的是什么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应该不应该箝制?
从春秋未期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况看,各家思想“一致而百虑”,在相互融通的同时,也无不在箝制同它相反的思想,而各家思想也无不在受着同它相反的他家思想的箝制。正是这种箝制和反箝制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不箝制同它对立的思想的思想,和不受同它相对立思想箝制的思想,是罕见的。“百家争鸣”中的一个“争”字,道出了各家思想相互箝制的历史情况。当然,秦始皇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即“焚书”、“禁私学”的手段去箝制“学古”、封国制和礼治礼教思想,同各家自由争论的箝制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从大节上看,秦始皇通过“焚书”、“禁私学”用师今思想箝制学古思想,用郡县制思想箝制封国制思想,用法教、法治思想箝制礼教、礼治思想,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对于推动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大有好处的,因而无可厚非的。
九、“摧残文化” 欲加之罪
什么是文化?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反映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生产技能方面,在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置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在创造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所遇到、所解决的各种问题。文化的内涵既然如此广阔,如此丰富,那么称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摧残文化”,那么,它摧残了哪些方面的文化呢?它摧残了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吗?否。其“焚书令”明文规定,“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而其中的医药和种树之书,所反映的不正是先秦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方面所达的水平吗?它摧残了教育吗?否。秦始皇的“焚书”、“禁私学”虽然要废除已经不合时宜的三代的礼教,但在废除礼教的同时却大力提倡法教,仅只是把教育的内容由礼教改变为法教而已。这样的改变,显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有什么不对呢?因此,称秦始皇“焚书”、“禁私学”是“摧残文化”的命题,同样是不确切的。
文化不仅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而且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试问在秦始皇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统一和分裂、郡县制和封国制、法教和礼教、法治和礼治,两两相较,那个算是进步,算是精华,那个算是落后,算是糟粕呢?如果我们认定用统一取代分裂、用郡县制取代封国制、用法教取代礼教、用法治取代礼治,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责怪秦始皇通过“焚书”、“禁私学”用新生的郡县制和法治文化去箝制宗法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封国制和礼治文化,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呢?
现在,有个别学者,试图否定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之分。有人甚至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他们不知道用奴隶制取代原始制、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用先进取代落后;他们不知道用无神论取代有神论、用唯物论取代唯心论、用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用政治清明取代政治腐败、用公平竞争取代以权谋私、用爱国主义取代卖国主义、用诚实劳动取代不义敛财等等,等等,就是用先进取代落后,用精华取代糟粕。可以这样说,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帝王,都不可能美丑不分、善恶莫辨,对一切兼容并收。因此,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都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一种不是谁想否定就能否定了的客观存在。殊不知,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培育先进取代落后,和不断培育精华取代糟粕的历史。它犹如人体的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落后不去,先进不来;糟粕不去,精华不来;错误的不去,正确的不来。
当然,作为反映三代历史陈迹的诗书、百家语等以及由诗书百家语反映所体现的封国制和礼治文化,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有益,也无所谓有害,这要看它们为谁所掌握以及掌握它们的人,想通过它达到什么目的。然而历史事实是,在诗书、百家语中所反映所体现的封国制和礼治文化,到了“愚儒”、“游学”们手里,却变成了他们鼓吹封建诸侯、鼓吹分裂、鼓吹礼为政本的思想理论武器。而秦始皇的“焚书”、“禁私学”,不过就是要解除“愚儒”、“游学”反统一、反郡县制和法治的思想理论武器。而他们的思想理论武器正是诗书、百家语等。何况,秦始皇的“焚书”、“禁私学”不过是秦始皇用郡县制和法治文化去控制和操纵社会舆论,从而使秦帝国能够沿着统一,郡县制和法治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一种手段,一种权宜之计,一种临时措施,并非必以典籍而焚,必以私学而禁。因此,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去形容秦始的“焚书”、“禁私学”是片面的,失当的,欠妥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
十、“愚蠢残暴” 空言无据
有人说,秦始皇的“焚书”、“禁私学”是“十分愚蠢而且残暴的”。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它究竟“残暴”在哪里,愚蠢在哪里?要对“愚儒”、“游学”之徒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使其自怨自艾、幡然悔悟,才不算愚蠢、不算残暴吗?可是李斯和秦始皇早在八年前的当丞相王绾等“请立诸子”为王时,就已经向他们讲明了封建诸侯是造成“诸侯更相讳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只有“皆为郡县”才是“安宁之术”;已向他们讲明“古者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的道理,可是他们置若罔闻。另外,秦始皇东巡石刻刻辞也反复讲明了同样的道理,并且在“愚儒”、“游学”中还有人曾随同秦始皇东巡,对此,他们也应该也应该非常清楚的。可是,他们还是直情而径行。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为秦始皇再设想出一个既不“焚书”、“禁私学”,又能使“愚儒”、“游学”不再道古害今、是古害今、虚言乱实的,既聪明而又不愚蠢、既温良而又不残暴的办法呢?要派军队去围剿他们吗?他们不过是一些思想落后保守而又固执已见的“秀才”,如果真的要派军队去围剿他们,那才真叫愚蠢而又残暴呢!要占领他们的电台吗?他们没有电台;要查封他们的出版社吗?他们没有出版社;要轧毁他们的光盘吗?可是他们仅有几卷笨重的竹书,而没有光盘;要搜缴销毁他们的具有政治敏感之类的竹书吗?这同“焚书”又没有什么分别!要将他们定性为邪教吗?这似乎又有些过分。面对此情此景,也真够秦始皇作难的了。
十一、“焚书”亡秦 毫无道理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称:“秦既称帝,……箝语烧书,……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这就是说班固认为,秦始皇的“箝语烧书”即“焚书”、“禁私学”,是造成秦帝国“速自毙”即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造成秦帝国“速自毙”即二世而亡的最主要、最据本的原因,是赵高专政,反秦始皇之道而行,致使天怒人怨,陈涉发难,天下响应,最终了葬送了秦帝国。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用阴谋手段杀扶苏而诈立胡亥为帝,推行赵高专政,假手胡亥“更为法律”,“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先后杀死秦始皇之二十四公子、十公主,连二世胡亥被人最后都不能幸免。
赵高专政,假手胡亥,先后杀死冯去疾、冯劫、蒙毅、蒙恬等忠诚于秦始皇的诸多名臣重将,并且还要追杀正在同六国复国者作战的将军章邯和长吏司马欣。这就是赵高所说的“尽除去先帝之故臣”。
赵高专政,网罗亲信,任其弟赵成为朗中令,其婿闫乐为咸阳令,把京都咸阳变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赵氏独立王国。
赵高专政,以“税民深者为明吏”,四处伸手,搜刮人民;化公为私,聚敛财富,致使赵高“私学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
赵高专政,不仅破坏了秦朝的传统法治,破坏了秦帝国国家政权的组织系统,而且破坏了秦帝国的社会经济,破坏了秦帝国的军事指挥系统等,这便先后从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瓦解了秦帝国,致使秦“宗室振恐”,“黔首振恐”“群臣百官人人自危,欲畔者众”。此乃赵高专政之荼所致!只有赵高专政才是造成秦帝国“速自毙”即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语详拙作《胡亥袭帝位时年龄考辩》、《秦朝传统法治和赵高“更法”对它的反动》、《赵高专政与秦帝国二世而亡》等,兹不一一。
历史事实反复提醒我们,秦始皇的“焚书”、“禁私”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造成秦帝国短命速亡的主要原因。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燔诗书,明法令”,开秦朝“焚书”之始。但是,那时的秦朝,并未因商鞅“燔诗书”而亡,它反而使秦国更加强大,东雄诸侯。
战国诸侯“恶礼乐之害已,皆去其典籍”。但战国七雄,并未因“皆去其典籍”而短命速亡,反而又相持了两百馀年,最后才由秦始皇实现了统一。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箝制除儒家而外的诸家思想,实与秦始皇“焚书”无别,但西汉却有国二百馀年,最后才为新莽所取代。
北宋统治者,曾一度对大凡与程朱之书有牴牾者,“概行缴纳,焚讫”,连李杜陶诗,都不准“传习”,较秦始皇的“焚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北宋却有国一百四十多年。
有清一朝,大兴“文字狱”,仅乾隆一帝,就焚书达七十多万卷,开中国“焚书”之最,而大清朝却有国二百多年。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独责秦始皇“焚书”,造成秦帝国二世而亡,着是毫无道理的。
改写于2006、09
附:研读秦史杂吟(六首)
研读秦史十年,触及先秦、西汉,虽况味萧条,但亦乐在其中。初稿之馀,赋杂吟六首,聊表心绪,并示甘苦。
一
年近花甲始研史,年逾花甲志未夺。
二
东看是黄西看绿,南观成白北成黑。
忽然一刀劈下去,内中原是黛螺色。
你说是岭他说峰,只因立场不相同。
三
千秋功过凭事迹,何必四六或三七。
世间从来无绝对,绝对寓于相对里。
盖棺论定未可信,自古臧否谁统一?
四
西汉“过秦”声嚣嚣,嚣嚣齐骂秦霸道。
“三主失道”怎失道?其实罪魁是赵高。
望夷宫里鹿为马,蝼蟻穿穴金堤垮。
五
研读秦史已十载,拙见在胸吐方快。
訾门阀者莫门阀,詈独裁者莫独裁。
敞开胸怀任评说,破取巧伪见真谛。
六
俚谣源于百姓口,庙歌出自乐人手。
下里巴人和者千,阳春白雪和者十。
田叟野老言莫废,非特雅颂才算诗。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