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理明窝摩崖造像(1)(5)
2017-08-04 06:54
导读:此外,在全部造像上方除两个附属小龛外,还有5个榫眼方孔。大龛第二像龛沿上有H形槽。在整个岩壁的上面,还发现了一条公元1065年的宋代题记M。长约
此外,在全部造像上方除两个附属小龛外,还有5个榫眼方孔。大龛第二像龛沿上有H形槽。在整个岩壁的上面,还发现了一条公元1065年的宋代题记M。长约72、宽
12厘米。铭为:
治平六年二月。
二
理明窝唐代摩崖造像纪年明确,是初唐武周长安三年(703)、盛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以及晚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所凿造。其开创时间应在长安三年。造像之初就有弥陀院之称,可见当时就是以摩崖尊像与建筑相结合的寺院。此后寺院一直延续。现在造像崖壁前还存有明代正德八年(1513)的重修建福寺碑记和石幢柱数根,碑记对寺院造像沿革都有纪述[5]。殿堂建筑则位于石壁的前下方。现存有山门、两进大殿与地藏殿残墙[6]。寺门亦有明代嘉靖四年(1525)铭记。据载还有金代碑记[7]。
摩崖造像记存长安纪年题记二则、“弥陀院”与比丘尼王八元题记二则,因而长安年间题记共四则。开元八年的造像记有三则。因而,理明窝造像主要是初盛唐时期凿造的作品,在山东地区来说,这是前所未知的重要作品。对全国范围了解盛唐时期佛像艺术的分布也有重要意义。
理明窝唐代摩崖造像虽突出地表现在一处七佛大龛,但从造像题记与造像的风格手法、造型特点来说,显然不是一次造成,而是分为几期完成。从造型特征以及龛像间的关系来看,全部造像应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号大龛西侧的三尊造像在形式上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征,四则长安年间造像题记的位置也集中在此处。从全部造像在崖面的分布来说,这三尊像也是在最中心的位置,理当最早开凿。三尊像的均饰有大而华丽的桃形项光,项光内饰有莲瓣,七化佛莲枝和菱曲火焰纹完全一致。造像均有丰满圆润的身体,肩臂线条自然流转,胸部圆厚,腹部略收,服饰披覆与双手的姿态也都一致。均为右手持无畏印,左手抚膝,袈裟均绕左肩披於右肩臂。发际肉髻均饰有四轮圆涡纹和发珠宝严。三像中第五像与第六像更为相近。面部扁圆,第七像面部较长,发际线清晰、无额心白毫。三像台座样式也颇一致。唯第五像台前富於细节。这种座前饰有兽首莲花的形式在北响堂山第窟中心柱的像上已有出现。此像比例略显头大体小,实际全龛造像也都有此特征,但此像倚坐姿且位于中部、旁有空间,因而更明显一些。此像龛前铭有像主比丘尼王八元之名,第五、第六像之间不仅有“弥陀院”题铭,还有像主与年代铭记。第六、七像之间有江妃题铭。因而可以肯定此三像为长安三年时作品。第五像为王八元所造,第六像与第七像中有一像为王八元妹江妃所造。
第五龛造像的龛楣与像后桃形项光与大龛中西三像是相同的。造像本身则较前三像更显方硬。造像面部较方,肩部齐停,衣饰为袈裟偏衫,褶纹为棱起并有双阴线式,腿部收得较紧,座为莲台披帛。这些特征都接近於开元八年纪铭的像而不是长安三年像。但此像上部龛楣与大龛相通。纹饰完全一致。其左侧龛打破此龛且有开元八年题记,因而此龛像应在开元八年以前稍早所刻。或为长安所年间龛楣,开元年间补像也有可能。
大龛第三像与第四像的风格手法及造型特征表现出诸多一致之处。其背光桃形较前述三像小,比余几像更呈流线型。雕饰纹样也最简单。第三像内有一圈化佛,第四像则素面无饰。发饰圆涡轮虽同于前三像,但其肉髻更高圆,面颊腮更收。眉更上挑。其体态形状及肩臂线条较前三像方,较余几像为圆。衣衫手势也成对称布列。两像台座凿成一体,第三像加叠涩层,第四像略前凸,连成一体的台座,刻在一处的题记,更明显无误地反映出两像之同时凿造。从题铭可肯定,第三像为栾思肯 合家所造。第四像为囗元妻等合家造,开元八年七月已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