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君之母俤是相”句(1)(2)
2017-08-08 01:22
导读:“君之母俤是相”中的“是”完全可以看作判断词。虽然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作代词是普遍现象,但是判断词“是”的例证也能找到。杨伯峻、何乐士在
“君之母俤是相”中的“是”完全可以看作判断词。虽然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作代词是普遍现象,但是判断词“是”的例证也能找到。杨伯峻、何乐士在合著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指出:“‘是’在战国后期已形成系词(判断词),而作为它用作系词的萌芽期,大约在周末春秋初期就已开始了。”[⑤]如:
(1)骐、骝是中,马 呙 、 骊 是 骖。(《诗·秦风·小戎》)
译:骐马、骝马是中驾,马 呙 马 、 骊 马 是 两旁的骖马。
(2)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左传·襄公十四年》)
(3)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在宥》)
(4)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至于汉初简帛中的判断词“是”的例证就更多了,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中屡屡出现“是是帚彗”、“是是竹彗”、“是是嵩彗”、“是是苦彗”的记载,其中第二个“是”字都是判断词。
与《昔者君老》同批的竹书《恒先》中也有“是”字用作判断词的例证,如:
气是自生,……气是自生自作。[⑥]
“君之母俤是相”与这两例相比,相同点在于“是”字都处于主谓之间,都是判断词;不同点在于“是”字之后一为名词谓语,一为动词谓语。
三、“君之母俤是相”只能解作“(太子)辅佐君之母俤”吗?
判断“是”字的词性以及如何解释该句,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是”字前后词语的组合关系以及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该句的解释是否与全篇的文意一致,是否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符,远不是单靠句法结构关系就能判断的。如果撇开历史文化背景不管,在上下文中,仅从“是”字前后词语的组合关系来看,就可以构成多种语义关系,形成多种句法结构,从而产生多种解释:
君之母俤是相
是:1、代词。a.代指君;b.代指太子;c.代指太子朝君一事;d.复指君之母俤,将宾语前置(吴辛丑说)。 2、判断词。
相:1、动词。a.辅佐,襄助;b.佑导;c.司仪赞礼。2、名词。a.襄助者,即国相或辅臣(彭浩说);b. 佑导者(整理者说);c.司仪赞礼之人(季旭生说[⑦])。
相应的翻译或解释可以有9种,句子类型有2种,句法结构3种:
1、君之母俤襄助君主;(宾语前置句,主·宾·动)
2、君之母俤襄助太子;(宾语前置句,主·宾·动)
3、君之母俤佑导太子;(宾语前置句,主·宾·动)
4、君之母俤为太子朝君司仪赞礼;(宾语前置句,主·宾·动)
5、(太子)辅佐君之母俤;(吴辛丑说,宾语前置句,宾·是·动)
6、君之母俤是(
国君的)襄助者;(彭浩说,判断句,主·是·名谓)
7、君之母俤是(太子的)襄助者;(判断句,主·是·名谓)
8、君之母俤是(太子朝君的)佑导者;(整理者说,判断句,主·是·名谓)
9、君之母俤是(太子朝君的)司仪赞礼之人。 (季旭生说,判断句,主·是·名谓)
前五种均属宾语前置句。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1—4种可以用代词“是”,作宾语前置来解释,类似例句有“子孙是保”(陈逆簋),即子子孙孙保有此簋。但是在《昔者君老》中,这四种解释都不完满。第1、2种的困难在于“君之母俤是相”之前出现了两个人物,君主与太子,“是”字究竟指代谁呢?虽然第1种符合全篇文意,但因指代不明,必为作者所不取。第2种“是”字指代不明,且与全篇文意不合。第3种解释不合“君之母俤”的身份,彭文中辨之已明,兹不赘论。第4种要将宾语“是”解释成指代“太子朝君”,还要将宾语转换为表对象的介词结构,语序不顺畅,语义似有所隔。且彭文并不认为是“
国君临终前太子随侍在侧的礼仪。”第4种也不尽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