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现行退休保障制度建立于1978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这种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现收现付制单位保障模式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立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对公务员养老保障模式进行制度设计,以使该制度能够化,实现与企业养老制度的衔接。
论文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障制度 公务员养老保险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计划纲要就已经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作为公务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因此有了依据。因此,尽快出台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现府机关退休保障制度的特点及问题
现行政府机关退休保障制度建立于1978年,并于1993年对退休金计发办法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整。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改革,但主要是针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劳动制工人;并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统筹改革试点中也存在各地制度模式不统一、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补充保险制度没有建立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进行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
(一)现行政府机关退休保障制度的特点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仍然沿袭传统现收现付制单位保障模式。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仍为以单位为基础的现收现付制保障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上都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退休金由单位自行解决,由单位负责发放,没有基金积累。
2.采取政府(或单位)单方筹资机制。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采取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或单位单方筹集资金机制,职工个人不缴费。据,2002年度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1187.6亿元。其中。财政支出约770亿元,占离退休费用总额的65%。
3、实行待遇确定型退休金计发办法。职工离休金按本人离休时的原计发,职工退休金按照本人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一定比例计发,工作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其中,工作满35年的可达到90%左右,工作不满10年的为40%左右。
4.遵循退休待遇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同步原则。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离退休人员相应增加离退休金。其中,离休人员原则上按同职级在职人员平均增资额增加,退休人员按同职级在职人员平均增资额的一定比例增加。
(二)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的执行情况看,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保障制度,对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后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实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加速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世界部门改革趋势相接轨的要求,这种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现收现付制单位保障模式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加速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我固已经实行了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政事分离等多项重大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在行业、所有制、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和自由转移。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两套完全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建立于1978年并一直施行至今,其中,1993年曾对退休金计发办法等内容作了部分调整,但依然按照原制度运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1991年开始,原来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同样退休制度的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制度模式、、费用负担方式、养老金计发办法等方面,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都与机关事业单位完全不同。不同的单位性质设立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员在待遇上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而从企业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由于原有的个人账户储存额无法转移,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管,其养老保障形成了双重管理。因此,劳动力不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问正常流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功能,阻碍了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