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养老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实物换保障、老年津贴、家庭养老院、养老基金会、责任田和时间,认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应该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成向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渡。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养老保障 模式 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的弱质性和落后性,农民进一步增收中政策作用的逐渐弱化,农村品供给机制与劳动力转移等等诸多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暴露的更为明显。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由原来的政策口号逐渐演变为细节的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无疑是不能忽视的。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城乡养老问题,尤其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2007年1月公布的《人口研究报告》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相关表明,我国9000万农村老人中约有90%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农保制度建设自1998年进入第三阶段以后陷入僵局,至今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我国部分地方开始新型农保试点,但全国性政策试点尚未开始。就现有形势来看,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想要完全解决,将十分困难。
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发展,已初步形成体系。但是想要把农村的养老保障与城市的养老保险实现对接,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在资金筹集、机构和基金监管与保值增值等诸多方面两者很难一致。立足国情,虽然在近期就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制是不现实的,但如何切实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逐步加大公共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以,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模式,有针对性地探讨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行机制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二、过渡阶段养老保障模式探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养老保障模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土地换保障。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既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最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化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征地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的农地将转化为工业用地。若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约1亿失地农民,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以土地换保障是近几年实行效果较好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这一办法主要适用于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及城市周边因为城市工业扩张而征用农民土地的地区。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可以分为:
第一种是把失地补偿金、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和个人出资作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险,把农民转化为市民。但这种方式是以对农民失去土地进行年度性、持续性的经济补偿为前提的,即失地补偿金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部分需要每年追加投入。另外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个人出资有难度。
第二种是根据土地的供求状况、土地对农民保障程度的大小和土地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测算,一次性给付农民失地补偿金。这种方式在测算指标、工具的选取等细节方面很不完善,导致各个地方补偿标准差距很大。
第三种是非货币性补偿。不同于上面两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体现在住房、技能培训和自主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