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招广告整治与第三产业发展——以青岛市城阳(3)
2016-04-27 01:02
导读:表面上看,店招广告仅仅是一个门面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顶多只是个次要的因素,实际上店招广告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承载的意义,因
表面上看,店招广告仅仅是一个门面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顶多只是个次要的因素,实际上店招广告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承载的意义,因为其与商业以及城市形象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综观国内外的成功商业步行街区,其店招广告可谓功不可没。像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如果其中有一些破旧不堪、字体比例严重失调的店招广告存在,肯定影响了这里的商业繁荣。
杂乱无章的店招广告对于经济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可以说,要想繁荣经济,从整治店招广告开始。
店招广告缺乏个性特色。店招广告千篇一律,缺乏内涵,缺乏个性,已经成了很多城市的通病。城阳区也不例外。很多商家的店招广告采用的材质是低档的灯箱布,而且用的颜色都十分鲜艳,有的甚至用了花花绿绿的底图作背景,字体也是无限扩大,几乎占满了整个广告底板,严重违背了视觉规律和近人尺寸。店招广告的设置地方也有问题,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屋顶镂空广告、门窗广告随处可见。合乎规范、创意新颖、凸现个性的店招广告少之又少。
其实,店招广告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对一个商家而言,有个性特色的店招广告无疑能让顾客赏心悦目并产生消费冲动;对一条街道而言,有街道特色的店招广告无疑能让消费者对该街道产生好感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一个城市而言,有城市特色的店招广告无疑能让公众记住一个城市和喜欢一个城市。
这是一个讲求个性的年代。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性格,包括店招广告凸现出来的城市性格。因此,面对“千城一面”的店招广告,城市管理者发起店招广告整治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 店招广告整治与第三产业发展
店招广告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元素,与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和城阳区政府的多次沟通,我们之间也达成了共识:此次店招广告整治一定要和第三产业的换代升级、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 店招广告的各自为政与第三产业的聚集效应是一对矛盾体
由于店招广告缺乏整体的规划,难免会出现商家“各自为政”的局面;而商家为了突出自己的店招广告,则不可避免地出现“你争我夺”的势头。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店招广告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但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整体形象,从而影响了每个商家的生意。
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聚集效应的发挥。可以说,店招广告整治的各自为政与第三产业的聚集效应是一对矛盾体。关于商业的聚集效应我们可以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中找到依据。
要说产业集群的理论,首先就要说到由麦克尼尔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关系合约”理论,其来源于其“三分法”即古典合同法、新古典合同法和关系法的分类。麦克尼尔指出,关系合约的重点不是放在追求合约的完全性上,而是只对双方的关系给予框定,即在拥有共同预期的前提下,交易各主体不是对行为的具体细节达成协议,而是对行动的目标、广泛适用的原则、未预测事件出现时行动的适用准则、在可采取之行动范围边界及谁拥有行动权力,以及解决争议的机制等方面达成协议。商业集群作为关系合约的一种,其成员拥有相似目标市场和共赢利益的预期。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资产专用性和地理临近,各成员间通过社会资本、重复交易等形成了关系合约的集合体,并使关系合约得以履行和实施,从而促进了集群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而商业集群必须要建立在打破商家各自为政局面的基础之上。
有些商家可能担心,商业集群是否会淹没了自身的个性特色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分工理论”告诉我们:集群将会迫使商家各有特色。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和商业集群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赋予了分工以相当重要的地位。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激励了知识的发展。然而,门格尔(1871)也强调了知识对于分工的重要性,即知识引导劳动分工。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成存在的本质和基石。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业有所精,工有所长。地理上的临近及信任机制作用的发挥,使得任务的重组、关系合约的执行得以便利,加速了知识得到溢出。反过来,知识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细化。每个成员企业的竞争地位依赖于一个、一些或所有其它群体的成员。基于分工,交易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依托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产业集群通过内部成员间以及成员与集群外部的交易,使产业内(间)分工细化与知识的溢出相得益彰,推动技术的扩散与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