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的存在及其特殊l生质决定了在一般情况(4)
2013-06-01 01:32
导读:对行政系统来说,公共性的保障条件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外围体制框架——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如前文所论,公共性应是政府管理的题中之义,但由于受
对行政系统来说,公共性的保障条件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外围体制框架——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如前文所论,公共性应是政府管理的题中之义,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公共性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和所有时期都充分地表现出来,公共性经常被遮蔽,甚至经常被遗弃,导致公共管理价值和行为严重扭曲,游离于人民的意志之外。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水平还不高,传统体制和计划经济下积累的“总病根”尚未割除,民众对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机关对执行机关的政治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党政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因而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实现程度还不高。如果人民、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不能有效监控行政权,行政机关很难按照人民的意愿、人民的需要去做事情并把事情做好。公共性的实现离不开政治建设的跟进,从这个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工艺性与公共管理
如果说公共性反映的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那么工艺性反映的则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现代汉语词典》把工艺解释为“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包含有过程、功效、具体方法和技术等意思。公共管理的工艺性指的是公共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规律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属性。中国
政治学界常引用列宁的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无独有偶,西方把公共(行政)管理称为“国家的艺术”(an of the state),美国《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杂志的顶端也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公共行政评论》: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刊,旨在推进和提高公共行政的科学化、程序化、艺术性。”公共管理之所以要讲工艺性,因为尽管它打交道的是公共物品、它的管理主体是公共组织,但公共物品和公共组织都属于大的物品和组织范畴,所以公共管理在关注自身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物品和组织管理的共性。公共管理之所以要讲工艺性,还因为和私人企业相比,公共部门的机构和人员规模往往显得更庞大,许多应对和处理的事务和兼顾的价值更多元,管理工艺落后,将严重制约整体效能的提升。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提高和改进工艺性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让公共性变成现实。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工艺性是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原动力之一。当西方国家完成了宪政革命,理顺国家的基本政治关系后,应国家管理事务和自身管理复杂性的需要,转而重视起宪法法律的执行问题,“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验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则之上”u 5J(P14),要把关心的重点从“抑制行政权力的艺术”转向“改善行政方法的艺术”,使之变得“简捷、有秩序和高效率”[15]㈣们。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行政管理学时,也存在一种误解,即行政工作是一些事务性工作,是“万金油”式的工种,并没有什么学问¨6‘。
公共管理中的工艺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管理有章可循。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所以要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实践也要联系理论。不可否认,管理者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探索能够形成一套比较对路的管理办法,但如果能自觉地掌握理论,则可以缩短这种办法的形成周期。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有大量高学历人士走上管理岗位,但学科背景以理工科居多,即使是文科出身的,真正具有管理和公共管理背景的很少。对于这样的一个管理群体更需要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在把握公共管理科学性、规律性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寻公共管理的艺术性。第二,公共管理要求真务实。好的管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一个细节考虑不周就可能使整个管理失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领导、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很好的理论、思路或政策,但它们却仅仅停留在嘴上、墙上和纸上,未能产生实际效果,因为这些东西缺乏体制机制支撑;许多制度机制的命运一样,要么不能运作,要么运作中走样变形,因为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制度机制还需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