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5)

2014-06-29 01:03
导读:它与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主张(文化)生命历史哲学的其它流派及其人物的思想有根本不同。近代以来在中国提倡历史文化生命说的史家和思想家主要是借
它与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主张(文化)生命历史哲学的其它流派及其人物的思想有根本不同。近代以来在中国提倡历史文化生命说的史家和思想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历史生命说和文化生命学说。钱穆的独特贡献则在于承继和发掘中国儒家(尤其是宋明儒学)的历史观和生命哲学思想,兼收一些近现代西方文化生命哲学的思想,对历史文化生命的内涵及其民族性、道德化的历史心性本体论、心性道德在历史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创造、历史文化的结构及其要素、历史演进的方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发,为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次,钱穆又和中国现代其它新儒家代表人物走着一条不同儒学现代化道路。钱穆讲"守旧开新",而现代其它新儒家一般都是从哲学层面讲"返本开新"。两者目标一致,但取径不同。"返本"讲直探中国文化的本源,重在义理的发扬;而"守旧"要求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一全面的现代审视,重在历史的承继。因此钱穆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广泛的历史实证基础上。他通过对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的全面深入研究,为其文化生命史观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
  钱穆从历史的民族文化生命性出发,论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指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心性合一"与"天人合一"性,并以"仁"化精神,即人文道德精神来界定中国历史生命的本质和特征,深入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系统反驳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其现实意义是为了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或类似西化的基础上,而应当从自身寻找源泉与动力,走"守旧开新"的道路,否则,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同时,他把中国儒家文化的"仁"作为历史的终极本体,提出人文道德精神是历史本质所在,这对主宰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唯科学主义是一有力挑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观又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首先,以生命来解释历史文化,而生命必然有一个新生、成长、鼎盛、衰老与死亡的过程,那么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就必然会有衰亡。钱穆却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不同,中国历史盛衰起落无碍于中国文化大系统的层出翻新,"中国文化是劲气内转的,这能单独跳出了斯宾格勒文化悲观论的圈子外,而继续生长,欣欣向荣,机运不绝。"108这种以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来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看似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勿宁说是一种宗教信仰。其次,钱穆极力反对西方历史文化中心论,但他却把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泛化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唯一方向与最终目标,认为它具有人类历史文化的普式性和终极意义。而西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只有物质的进步,是完全走错了方向,"故一部西洋史,可谓乃在物变上有进步,而人文方面则未见有进步。""现代欧洲,以人文论,恐尚不能与中国之战国时代相比。……故惟中国史之进程,始得谓人类前途理想一目标。而如西洋史,则对人类前途和平相处之理想,相去甚远。"109这是一种意图取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与其历史文化多元化观点是相悖的,也反映了他浓厚的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再者,钱穆在主张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时,又表现出反科学倾向,成为一种"唯人文主义"。他说,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仅在求人生外在之真,惟心灵科学为理想的最高级新科学,"其能事乃始为求人生本身之真之善之美之学,而为此二百年来科学智识之未所遑及者"。110
  钱穆主张"守旧开新"的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为中国历史文化现代复兴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他讲"守旧"重于讲"开新",或者说在如何"开新"上阐发不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守旧"和"开新"在实践上有机融和在一起?即,如何真正把继承传统历史文化与实现现代化有机融和起来?他没能做出更有力的回答。当然,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以儒家文化复兴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共同难题和根本问题。进而言之,这也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一个依然未能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

注 释:
  1、《会重演吗?》,《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301页。
  2 、3、6、16、47、54、68、71、72、77、81、108 《历史精神》,1964年香港增附三版,第1页;第4页;第97页;第5-6页;第136页;第115页;第103页;第95页;第96页;第6页;第3页;第88页。
  4、18、75、88 《国史大纲》,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第1页;第31-32页;第12页;第25页。
  5 、49、89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83页;第83页;第60页。
  7 《实质与影像》,《湖上闲思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113页。
  8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
  9、24 《物与心》,《历史与文化论丛》,第358页;第361页。
  10、76 、79、86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版,第51页;第33-35页;第33-35页;第195页。
  11、12、15、20、21、53、74 《中国历史法》,香港孟氏基金会1961年版,第108页;第108页;第120页;第111页;第2页;第77-78页;第3页。
  13、14、52 《历史地理与文化》,《中国文化丛谈》(1),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9月版,第29页;第29页;第33页。
  17、84 《晚学盲言》(下),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728页;第739页。
  19 《民族与文化》,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版,第43页。
  22、26、30、31、35、40、41、43、46 《双溪独语》,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57页;第4页;第30页;第234页;第27页;第67页;第85-86页;第37页;第36页。
  23、29 《中国人之宇宙信仰及其人生修养》,
上一篇:太平天国宗教正名问题商榷_历史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_历史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