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3)
2017-09-11 03:16
导读:面的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活动是市场机制的推动、政策的放开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这三方面的协力的结查,并以乐观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以为,
面的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活动是市场机制的推动、政策的放开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这三方面的协力的结查,并以乐观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
乡”方向向大量农产业的转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不仅造成了一支堪
与正式部分职工相比的产业雄师,而且没有伴随着农村的瓦解和衰落,并促进了农村社区的
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1987;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1
990)。该方面研究的另一特色,是划分出一些有代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模
式,如依托于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依拖于个体经济的温州模式和依托于外向型经济的珠江
模式等等,其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陈吉元,1989;周尔
鎏,1991)。
早在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就对全国11个省222个村26993名异地转移的
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转移到县城及建制镇的占121%,到中小城市的占294%
,到大城市的占38%(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1990),马侠的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马侠,1989)和李梦白等人所著的《活动人口对大城
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李梦白等,1991),可能是国内最早研究进城活动民工的专著,但这
两项研究都主要是从
人口学的角度进行。近几年来,研究活动民工的文献开始大量增多。更
有特点的是,由于这方面统计资料的缺乏,研究的热情集中在进行大量的抽样调查上。就我
们所把握的资料,目前已经公布的1993年以后关于活动民工的全国性专题调查主要有:中国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农业银行调查系统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对全国26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14343个样本
户的调查(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4);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4年对全国
15人上省、区、市的28个县的28个村的调查(崔传义执笔,1995;赵树凯,1995);农业部“
民工潮”跟踪调查与研究课题组1994年5月对全国11省区75个固定观察村庄的调查(赵长保执
行,1995);农业部农研中心1994年11月到1995年1月对全国29个省、市、区318个固定观察
点村庄的15600个样本户的调查(张晓辉等,1995),等等。1995年,仅福特基金会就资助了
北京有关研究单位的8个关于活动民工专项研究的课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的研
究还处于“摸清情况的阶段,即通过调查揭示和描述活动民工的总量、结构、空间分布、流
向、流出方式、活动规则和活动机制等等。
13理论假设和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是从社会活动的角度考察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活动,即把民工的活动视为他
们获得新的社会位置(posiition)和社会地位(statur)的过程。“活动民工”这个概念,实
际上包含了三种活动:一是在城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活动;二
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活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进的农业劳动者阶层
向比其高的职业收进阶层活动。在一般意义上讲,从农民转化为市民,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经
商,意味着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
会网络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二是以机会 资源为象征的社会地位得到提提。
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这两个转变的进程是不一致的,结构转型形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的大量新增城市就业空间并没有被“市场制度化”,制度安排的惯性使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
业的农民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活动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