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2)
2017-09-11 05:36
导读:传”的基本生存信念,除非天灾人祸造成民不聊生的恶果,农民一般都不会成为流民, 而愿过一种自足的农家生活。(注: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
传”的基本生存信念,除非天灾人祸造成民不聊生的恶果,农民一般都不会成为流民,
而愿过一种自足的农家生活。(注: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页。)“三十亩地一头牛”,成为中国古代小农思想的未来蓝图,而“人丁兴
旺”则成为农民生存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所谓“满足常乐”,使得农民一般可以在
温饱线上生存而不以为苦。
进一步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乡绅治乡及儒家文化本身
可以稳定地存在并有效地保持乡村秩序?特别地,宗族自治、乡绅治乡和儒家文化的影
响力为什么没有在王朝循环更替中衰落,相反却越愈精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秦汉至
清末的两千余年,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始终没有摆脱低水平循环的陷井。与生产
力停滞状态相适应,两千余年来的生产关系表现出超稳定的特点,由此构成了宗族自治
、乡绅治乡和儒家文化等自我复制的基础条件,并由此构建起了相对均衡的乡村秩序。
总括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构成中国古代乡村秩序均衡的基本条件。
第二,宗族、乡绅和儒家文化等农村社会的自我控制因素,不仅减少了国家行政管
理的难度,而且也降低了国家治理社会所需要的庞大开支,并进而降低了国家对农村社
会的财政汲取要求。
第三,儒家文化和科举制所构建形成并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知识与灌输手段之间的
相互强化,大大降低了帝国社会治理的本钱,有效进步了乡村社会自身的整合能力。
2.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秩序
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均衡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得农业为产业化提供了数千亿元的原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资本积累。然而,在农业剩余大量流出农村、农民的生存危机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的情况
下,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即使在“***”这样的政治
大***中人民公社依然呈超稳定特征。有人将人民公社时期的政治稳定形态称为“迟滞
型政治稳定”(注:吴毅:《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载《天津社
会科学》1997年第5期。), 这一概括较为恰当地说明了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秩序的两个
基本特点,即第一,乡村社会呈稳定有序的状态;第二,此种稳定有序以牺牲农村自身
的发展为代价。那么,是什么气力构成了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秩序均衡的基础呢?回结起
来,不过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党政不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兼具基层行政治理和社会生产治理的职
能,国家政权凭借人民公社对农村经济、政治资源的高度垄断,空前深进地参与农村,
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全控型治理。1.在经济方面,“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体制剥夺了
个体农户的经济权力。而由于人民公社直接受制于上级行政,使得农村经济资源由下向
上集中,这就为国家权力延伸到农村最基层提供了经济基础。2.在政治方面,人民公社
作为“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准军事化组织,通过阶级斗争,对所谓“地、
富、反、坏、右”实行监视治理。通过组织约束,防止和规范农民个体的违规行为。
第二,中国***通过武装斗争所建立起来的高度权威,与农民获得土地后所产生
的感激心理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空前的正当性基础。与此相关,新中国以毛泽东
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袖始终保持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平民本色,他们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则
进一步增强了其个人魅力,并与农民的皇权情结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为基础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农民情感世界。
第三,国家高度的政治控制和单一的传媒渠道,限制了农民的选择空间。1.通过宣
示中国百余年来丧权辱国的历史,全国上下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发展重产业
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叫;2.通过大规模“破旧立新”和反复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全国人民的思想被高度整合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中,与主导意识形态相抵触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