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4)
2017-09-11 05:36
导读:(1)乡村秩序的一般均衡 中国古代乡村秩序一般均衡的主要特征是,乡村社会秩序的调节大大依靠于文化力 量,亦即依靠存于农民个体心灵中的自我约束
(1)乡村秩序的一般均衡
中国古代乡村秩序一般均衡的主要特征是,乡村社会秩序的调节大大依靠于文化力
量,亦即依靠存于农民个体心灵中的自我约束与调节气力,内化的道德信条可以有效降
低人们行为的越轨可能性,并可以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一般来讲,文化的内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自身具有强烈历史绵延的
倾向,没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与文化传承,外来或人为制造的文化因素很难迅速形成为内
化的道德气力。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气力,文化也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的,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由于文化本
身的发展、传播、灌输机制等等的不同,其内化程度和有效程度会相当不同。这样,在
某些时候,文化的气力相对较强,在某些时候,文化却变成了一纸空文。
依文化内化具体形式的差别,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相对不同的乡村秩序,即中国古
代的乡村秩序与当代欧美的乡村秩序。在当代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其社会内部的秩
序大都依靠于法律调节,表面上看,构成法律基础的是法庭与国家强力,但美国社会的
法律调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即人们已经形成与遵纪遵法相适应的文化心理,其违法
行为不仅会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处罚,而且大部分人会受到自我良心与道德的谴责。因此
,在美国社会,正当性高于公道性,其社会呈高度的法律文化特征。但中国古代乡村秩
序是以道德(或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公道性高于正当性,对于正当不公道(礼)的行
为,人们可以进行惩处,而对于公道(礼)不正当的事情,则有相当的宽容。
(2)乡村秩序的特殊均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秩序特殊均衡的主要特征是,乡村秩序固然也依靠于文化的气力
(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气力),但此种文化气力本身严重依靠于国家行政与经济等方面强
力的支撑。人们遵守秩序首先缘于垄断农村政治、经济资源的人民公社组织的强力约束
。农民个体的违规行为固然也会受到内心谴责,但主要是害怕无处不在的全能的人民公
社的惩罚。
一般来说,行政的控制气力和经济的垄断气力是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的,中国
历史上的均田制和苏联农业集体化都是国家垄断农村经济资源的形式或后果。但在古代
,由于国家行政控制能力本身的限制,很少有深进持久的对乡村社会的行政控制,更少
有以此种控制来保持乡村秩序的实例。同时无论行政强力控制还是垄断乡村经济资源(
集体化或国家化),都无法解决对农民内在积极性的监视题目,因而会出现监视本钱上
升与社会活力下降的双重困难。也就是说,保持如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秩序的特殊均衡
,往往以牺牲社会效率为代价,因此,此种秩序均衡往往难以长久,表现出“迟滞性”
特征。
依行政与经济强力基础的不同,可以区分出三种相对不同的乡村秩序特殊均衡方式
:第一种如人民公社的秩序均衡,其行政与经济强力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支持(当然,
这种意识形态支持本身也是以行政和经济强力为基础的);第二种为单纯行政强力维持
的秩序均衡,如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以强大的国家暴力工具强制农民集体化以为产业
化服务;第三种为法制型的国家强力,即国家维持乡村秩序并不直接采用行政气力,而
是借助法制气力,“依法治理”。但是,由于农民对法制的认同程度较低,法制气力的
内化程度较差,法制气力本身的有效运作不仅需要国家强力支持,而且大都需要国家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政气力来予以维护。
三、影响乡村秩序均衡的三维因素考察
乡村秩序状况可从农民个体行为和社会整体状况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均衡的乡村秩
序,从个体方面讲,即意味着农民较少的越轨行为,特别是较少针对国家的不满与反抗
行为,从整体方面讲,即意味着社会的有序而非无政府状态。由于社会整体的有序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