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4)
2017-09-16 06:49
导读:基本的物质手段〖cd2〗剩余粮食和资金。从8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 模和速度向农外转移。直到1988年,农业劳动力向农外转移一直保
基本的物质手段〖cd2〗剩余粮食和资金。从8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
模和速度向农外转移。直到1988年,农业劳动力向农外转移一直保持了较高的速度,1980-1
988年期间,农村劳动力年均向农外转移量均匀为763万人。从表1.2可以看出,1984年的转
移速度相当高,这与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统计口径的改革有关。1984年前,乡镇企业从业职员
只包括乡、村两级企业职工,而从1984年开始包括村及村以下企业的就业人数。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此
间,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农村非农就业的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1
年期间,农村非农就业仅增长295万人,年均仅增长1.13%。随着城市生产的收缩,大量转进
城市就业的农民工被辞退,出现了大量农民工由城市向农村的逆向活动。由于农村内部就业
机会亦十分有限,随之从1989年早春开始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数以百万计的“民工潮”。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进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前三
年停滞的局面,呈现出加速的势头。1992年,农村非农劳动力总量增长了960万人。1993年
仍保持了600万人。
固然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但从总体上考察,
在过往十几年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就是巨大的。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是各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及其较高的就业天生能力。1979-1992
年期间,乡镇企业均匀每年吸纳55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1992年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到了1
0581万人,超过了国有企业的职工总数。建国后,我国城市产业化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排斥劳动的道路,这是导致我国产业化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长期呈现超稳态的重要原因
,乡镇企业则选择了用劳动替换资本的道路。在表1.3中,我们提供了城乡产业按劳动力装
备的固定的资产有量计算的资本密度③,与国营产业、集体产业相比,乡村产业的资本密
度在1980-1988年期间是相当低的,大约只相当于国营产业的1/7-1/5,也只相当于集体产业
的80%左右。固然乡村产业的资本密度在80年代呈现出了不断进步的趋势,但直到80年代末
,它与国有产业的差距仍相当大。这是导致乡村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天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原
因。乡村产业较高资本配量和利用效率,也有助于进步其就业天生能力。根据金和辉等人的
计算,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80年代明显快于城市国有和集体产业部分,1980-1
988年期间,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84%,而城镇集体产业为4.53%,国
有产业则只有2.40%(见表1.4)。
表1.3〓城乡产业资本密度的比较ァ糽m〗
〖bg(!〗〖bhdfg4,wk8,k20w〗年份〖〗〖zb(〗〖bhg2,k20w〗资本劳动比(元/人)ぁ
bhg2,k7,k7,k6w〗乡村产业〖〗集体产业〖〗国有产业〖zb)〗
〖bhdg2,wk8,k7,k7,k6w〗
1980〖〗1023〖〗1132〖〗6452
〖bhdw〗1981〖〗1091〖〗1209〖〗6348
〖bhdw〗1982〖〗1114〖〗1283〖〗6418
〖bhdw〗1983〖〗1091〖〗1343〖〗6611
〖bhdw〗1984〖〗1043〖〗1372〖〗6783
〖bhdw〗1985〖〗1107〖〗1455〖〗7097
〖bhdw〗1986〖〗1240〖〗1625〖〗7446
〖bhdw〗1987〖〗1408〖〗1843〖〗7829
〖bhdw〗1988〖〗1656〖〗2087〖〗8249
〖bhd〗年增长率%〖〗6.02〖〗7.64〖〗3.07
〖bg)f〗
表1.4〓城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单位:%
注:增长率为年均匀增长率,按对数差计算。括号内为要素投进的增长率。集体和国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