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9)
2017-09-16 06:49
导读:产业结构的趋向性加重了,到80年代末,农村产业的发展已在城市产业之外构筑起了“第二 产业体系”它在某些产业部分内的产值和就业占有份额已达到了
产业结构的趋向性加重了,到80年代末,农村产业的发展已在城市产业之外构筑起了“第二
产业体系”它在某些产业部分内的产值和就业占有份额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见表1.10)。
我国农村产业能够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以“农产业”为主体的模式,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
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以来,国家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的购销进行垄断,并把这
些产品的加工安排在城市,人为地阻碍了农村地区农副产品加产业的发展。直到80年代末,
我国80%以上的农副产品加产业都集中在城市。其次,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隔离体制,
也人为的阻碍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自由向城市的集聚,而只能主要在农村社区内部进行组合
。此外,片面重视重产业,忽视轻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城乡造成了各种生活消费品的长
期短缺。而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进水平的进步又积聚了巨大的购买力,这就为农村产业的发
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农村先于城市改革,农村产业在体制上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在
所有产业行业与国有产业展开竞争。这种机遇和条件是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具备的。
表1.10〓1986年乡村产业企业就业与产值参与度
〖bg(!〗〖bhdfg3,wk15,k10,k9w〗〖〗乡村产业企业占全部げ业企业就业人
数%〖〗乡村产业产值占全げ坎业企业产值%
〖bhdg2,wk15zq,k10,k9w〗1.采掘业〖〗90.3〖〗22.8
〖bhdw〗2.食品、饮料、烟草制造业〖〗34.9〖〗16.8
〖bhdw〗3.饲料产业〖〗40.0〖〗16.4
〖bhdw〗4.纺织、缝纫业〖〗34.2〖〗28.1
〖bhdw〗5.皮革、毛皮及其制品〖〗43.5〖〗37.2
〖bhdw〗6.家具制造、木村加工及会藤棕草编织业〖〗44.5〖〗43.4
〖bhdw〗7.造纸及纸制品 〖〗43.8〖〗28.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bhdw〗8.印刷业〖〗26.1〖〗23.0
〖bhdw〗9.文教体育用品〖〗53.8〖〗33.4
〖bhdw〗10.工艺美术品〖〗70.0〖〗43.8
〖bhdw〗11.石油加工〖〗6.1〖〗2.1
〖bhdw〗12.炼焦、煤气及煤制品〖〗29.0〖〗25.9
〖bhdw〗13.化学产业〖〗21.8〖〗16.0
〖bhdw〗14.医药产业〖〗10.4〖〗6.6
〖bhdw〗15.化纤产业〖〗14.4〖〗7.3
〖bhdw〗16.橡胶和塑料制品〖〗14.8〖〗30.4
〖bhdw〗17.建材业〖〗68.3〖〗53.7
〖bhdw〗18.金属制品〖〗49.6〖〗44.8
〖bhdw〗19.机械产业〖〗22.7〖〗23.6
〖bg)f〗
注:1、全部产业企业就业人数=全民所有制企业人数,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数 乡村产业
企业人数。
2、全部产业企业指乡以上独立核算产业企业与村级产业企业之和,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郭书田等《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
就业水平极不平衡,改革以来农业劳动力份额的迅速下降,主要是沿海及大中城市四周的经
济发达地区是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的产物,而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比较缓
慢。1978-1992年间,仅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达2700多万,占同
期全国转移总数的41.7%,而西南和西北两大地区总共才转移了937万,占总数的14.4%。与
此同时,农村转进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新增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华东地区为86.8%,华
北地区为65.2%,中南地区为51.2%,东北地区为49.3%,西北地区为38.4%,西南地区仅为26
.6%。表1.11反映了东、中、西三类地区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1992年东部为3
2.18%,中部为21.52%,西部只有12.54%。
表1.11〓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bg(!〗〖bhdfg2,wk5,k5,k5,k7w〗〖〗1980年〖〗1992年〖〗变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