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力为例: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贡献与争议(9)
2015-08-06 01:03
导读:[25] 参见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5页 [26] 参见苏力《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正确》载《阅读秩序》山东出版社,99年版
[25] 参见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5页
[26] 参见苏力《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正确》载《阅读秩序》山东出版社,99年版第23页
[27] 参见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99年版第142页
[26] 参见苏力《法治三题》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99年版第27页
[27] 参见苏力《法治三题》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99年版第29页
[28] 参见苏力《法治三题》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99年版第30页
[29] 苏力《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30] 苏力《如何被信仰》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47页
[31] 苏力《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32]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7页
[33]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9页
[34] 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35]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7页
[36]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60页
[37] 苏力《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38] 苏力《法律规避与法律多元》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中国大学排名
[39] 苏力《再论法律规避》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40] 苏力《法律规避与法律多元》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41] 苏力《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42] 苏力《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43] 苏力《再论法律规避》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44] 苏力《再论法律规避》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45] 比如,马作武教授在他的《中国古代法治质论》中,指责苏力先生仅从法律的统治来理解法治是一种“玄色幽默”,本土资源是个含义模糊、界说游移的概念,是老掉牙的观点裹上了一层华丽摩登的包装,他比那些孜孜不倦埋头于故纸堆里寻觅法治踪影的学者高名不少,从我们自身的中往寻找本土土资源的企图无异于刻船求剑,他乐道的那些资源不具有利用的价值,苏力的根据十分庸俗而布满农***识,喝过多年洋墨水的作者抱持的价值取向竟如此粗俗,实在难以置信,他发现的这类本土资源原来是些有害物资,一旦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加以利用,将有百害而无一利,他将法治与人类理性和正义割裂开来,仿佛法治是可以任意拿捏摆弄的橡皮泥。苏力先生对所谓民间法的认同、对法律普适性的否认以及所谓法律规避、法律多元等,将会为一切藐视国家法律、不依法办事办案者提供借口。 杨昂在他的《对一个“坐而论道”者的质疑》一文中,把苏力定位为一个坐而论道者,是先进为主的观察,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理论,是一种贵族话的,所谓本土资源只不过是苏力发明的新名词,实质仍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他的思想是以价值相对主义为先导,以“一道观之,物无贵贱”为包装,以“民间叙事态度”为招牌,苏力应当留意到自己的理论探讨对现实法治建设的实际作用力的方向,而不是坐而论道,一味玄谈。他研究并发表的很多结论性的观点总是令人匪夷所思。这种颇为罕见的异化现象,往往是由于在国外受到某种刺激所致。徐爱国评论苏力是“苏力开着一辆新式推土机,推土机后面拖着一辆卡迪拉克轿车,车里放着土壤和茅草,他用推土机撤除一栋尚未建成的砖瓦房,在原地上建一个茅草屋,其中,推土机是批判法学,卡迪拉克是法学,砖瓦房是我们现有的以制定法为主的法律体系,茅草屋是小国寡民下的习惯惯例。 [46] 参见郑永流《法,一个尽代佳人?》载《法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