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本文依托于新出郭店竹简与上海博物馆藏(4)

2013-10-03 01:10
导读:凡用心之躁者,思为甚。用智之疾者,患为甚。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用身之弁者,[15] 悦为甚。用力之尽者,利为甚。目之好色,耳之乐声,鬰陶之气

凡用心之躁者,思为甚。用智之疾者,患为甚。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用身之弁者,[15] 悦为甚。用力之尽者,利为甚。目之好色,耳之乐声,鬰陶之气也,人不难为之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第42-44简)

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礼记·坊记》)

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记·檀弓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管子·心术上》)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管子·内业》)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庄子·在宥》)

在上面的引文中,虽然各家谈的话题并不相同,指向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那就是个人的情感不可能任意而为。这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性情修养问题,而且也是建设一个安定的必须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人之所以为人者,就是个人的情感必须符合社会的共同利益,个人必须与社群统一,否则,它将给人类的社会、人伦关系等诸多方面带来危害。

先秦诸子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承认人类情感有积极的一面,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上,还起着决定的作用,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上》)人与禽兽之间的不同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它对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儒家教化功业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这并不仅仅限于儒家,道家要“反性命之情”,如果这个“情”是禽兽之“情”,那如何“反(返)”得?所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都希望能够保持人的原始情感中质朴真实、诚悫本色的天生之质,应该说,这是诸子各家各派立论的前提。[16] 因为的目的是人,而质朴真实、诚悫本色则是人最基本的、优秀的品质,任何哲学家离开了这一基本的立足点,他的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附矣。中无情实,则名誉恶矣。(《管子·形势解》)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夫子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祭祀,陈言不愧;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晏子春秋卷七》)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庄子·应帝王》)

但是他们在寻找人的性情之出路时,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庄子的理路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不外乎神,不劳乎精(《德充符》),物我两忘,不损乎其真,不失性命之情。而儒家的理路则是,以孝弟为本,以问学为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成己成物,赞化天地。

但是,诚如上文所言,情感在知、情、意的结构中是有消极作用的,原始情感中质朴真实、诚悫本色的天生之质既有可爱、积极的一面,也有危险、消极的一面。因此,《左传·襄公十四年》提出了“使师保之,勿使过度”的“度”这一重要的性情思想概念。度,本来是一个度量衡方面的词语,表示长短。但是,先秦儒家活用之,把它与天命论、性情论挂钩,使之成了一个哲学化的名词,引申为一种天命的常规、限额,情感释放的限度、不走极端的尺度。战国时期的儒家给它下的定义是:“度,依物以情行之者。”(《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三》)在这一定义的范围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反复地出现了这个词:(1)“有命有度有名。”(《语丛·一》)(2) “恸,哀也。三恸,度也。”(《语丛·三》)(3)“命与度与。”(《语丛·三》)[17] 第一个命题阐述的是,由天而降的禄命,只有在有节制的修持之中才可能在生命中得以彰显(名,彰显之谓也,已见前注)。第二个命题是讲情感的自我控制。在丧葬礼仪中,不可过于悲伤有伤身体、有伤中和之美的性情教化。《礼记·檀弓》“孔子恶野哭者”,此之谓也。第三个命题讲的是在儒家人学的神人通贯之中,命下降于人的主体而成为性,发而中节者以为情。中节者,适度也。在先秦儒家的传世中,“度”用在性情思想中的地方也是不少的: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易经·节卦》)

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孔子曰:“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 ,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孔子家语·六本》)[18]

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让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大戴礼记·保傅》)

刑罚之源,生于嗜欲好恶不节。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大戴礼记·盛德》)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

由天命而降的性,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的时候,很难说每一个人都能表现得俯仰屈伸皆中天地之节,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要进行长时间永不停息的修养不可。“节以制度”,就是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人之情”予以适可而止的限制,勿使过度,这样,公共的社群生活才有可能正常地维持下去。就个人的生活来讲,“中节”、“制度”,同样重要,“欲败度,纵败礼”只能让纵欲者自取灭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就成了一个性情上的判断。因此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避免过侈,过俭 ,过淫,过逸的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情纵逸。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一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作所为,一个国家的刑法、政教的相关及政策,都要归结到“御民之嗜欲好恶”上来,因为只有这样,“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教化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上一篇:——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世界学说 ;;;【提要 下一篇:“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