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据田愚所论,心并非静而无为的不动者,而是动而有为的随时流行者,是故心是气,而不是理。所以他无法接受“心即理”说。他以为理不同于流行之气,理无形无为。因此,他否定“心即理”说,而只以“性即理”说为正论。由此,他大力提倡属于气之心应当效法理,即性。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则与当代大部分的学者相同,将会陷入如下的困境:
其本心者,直以心为主,而不复本于性者也。然则所谓性者,无足为轻重也。性无足为轻重,则将见天地颠覆,纲常绎坏,而莫之救矣。[25]
由此可见,他提倡了“性理心气论”。据其所述,性与心之关系可以喻为师弟关系或尊卑关系。是故,其心性论可称为“性师心弟”或“性尊心卑”说。
当然田愚的这种新诠释引起了当代儒者众多负面的批判。他写了《性师心弟辨辨》一文,其弟子崔秉心(1874-1957)也写了《性师心弟辨辨》和《性师心弟再辨》(1919),来驳斥当时的主流思潮“心主理”论[26]。
田愚撰《两家心性尊卑说》(1918),以表明其他学派的心主理论是以“本心之学”为其中心理论,而他自己的性主理论则是“本天之学”[27]。他在辩护心本于性的“性师心弟”说时,其论述有条不紊,即与君子事天、奉天时、畏天命相同,心喻为君子,性则如同“天、天时、天命”。君子自谦自卑以事天,同样地,心以性(即理)为其根本而尊崇之。
依田愚看,只有中华文化才体现其理气心性论,即“性师心弟”说和“性即理”说,不论何种人或思想,只要随“心即气”之欲望而表现其思想和行动,那就是夷狄和异端[28]。束起头发以戴冠和建庙堂以祭祖先是中华的制度,剪头发以露额头和废气祭祀是夷狄之风俗。同姓之间不可通婚是中华的制度,童男童女之间自由结婚、以及将姨妹兄姊纳为妻妾是夷狄之风俗[29]。从此可见,田愚根据是否为儒学所规定的礼而定华夷之分。
田愚从以中华文化为中心之彻底的华夷观出发,提出解决韩末危机的对策,即首先荐举道学之人,先作性理学所强调的内圣修养,然后施行排斥夷狄(攘夷)之政策。如果依照圣人之法,教化百姓,即使是具兽性的西洋或日本,也不敢释出其毒害[30]。他认为:如果朝廷和儒者不施行圣人之道,即无以排斥异端。是故,他宣扬保守性的“斥邪卫正”论,即在韩末的整体危机情况之下,将“开化”斥为异端,而益加发扬中华文化。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加剧,终于缔结了乙巳勒约(1905),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尊崇“斥邪卫正”论的儒者中的一部分人,就直接参与了义兵活动。田愚不同于这群人,而走上自靖之路,即隐居而力保华派,准备回复中华文化。君子在国亡或道亡之际,本当起身以回复疆土,涤除国君之羞辱。然而曾有箕子、比干之贤明,孔子、颜渊之仁,也无以挽救“国亡”或“天下无道”。田愚举这些例子,表示自己生于商人之家而身分卑贱,不得不图谋自自靖之策[31]。
日本帝国主义进而夺取国权之后,田愚就在1908年迁移扶安近海的往嶝岛。他在1922年过世之前整整十四年,遁迹以终身。他自从1912至1922年,定居于介火岛十年,将界火岛改称继华岛。这表面了其隐遁守旧的目的在于中华文化之继承与。他将“万劫终归韩国土,一生窃附孔门人”这副对联,挂在居处“继华岛”的墙壁上,并致力于教育和著作[32]。权相翊(1863-1934),评论田愚的这种自靖义理观时说:
面临这个,教化后生以传播儒学的种子,比起当国难而守节义之事,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矣。[33]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四、孔教运动和今文经学——李承熙与李炳宪
4.1李承熙的儒学思想和孔教活动
李承熙是岭南寒州学派之宗师李震相(寒州,1818-1886)的儿子,信奉其父亲之“心即理”说。有些儒者指出:李震相之“心即理”说是对退溪(李 ,1501-1570)性理说的批判。李承熙对这种攻击一一加以反驳[34]。
他在乙巳勒约签订之后,积极参加了抗日运动[35],然而也终于不得不亡命海参威[36]。在1909年以后,他建立了满洲的韩人村(密山府韩兴洞),并为了奠定亡命韩人之思想理念,组成了孔教会,以传达孔教理念。
据其“心即理”说,他提出“太极、上帝、理、心,是互为一致的概念”,并认为孔教是基于天命的宗教[37]。与康有为的改革论和大同理想世界观相比,他更致力于强化儒教纲常伦理。是故,他在《孔教杂志》中有《孔教进化论》一文(1914),其中提到男女学生的初级课程和大学课程都需要儒学经典的,尤其是《礼记》、三经(《诗》、《书》、《易》)和《春秋》[38]。
据李承熙所说,儒教是“明大伦以立宗教,要修举我先王自主之宗教”。他编撰有关孔教的经文,例如《日则铭》、《日诵五纲》,让学生每天背诵,并力图展开孔教运动,以儒教理念来团结亡国的韩人。他又去北京会见当时孔教会的会长陈涣章。孔教会亦就其体制,向李请教高见,李也在《孔教杂志》(1914)上发表了《孔子教科论》、《孔教进行论》、《孔祀冠服说》等数篇文章。同时,他在满洲开设了“东三省韩人孔教会”,并获得了北京孔教会的承认。他在1914年撰写了《礼集注》,阐明与康有为不同的大同理想世界观;在1915年又撰写了《孔子世纪》,以提高孔子在宗教上的地位。虽然他在满洲流亡地传播孔教,但是直到他过世,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4.2李炳宪的“儒教复原论”和今文经学著作
李炳宪(真庵,1870-1940),是寒州学派郭宗锡(俯宇,1846-1919)的学生。他曾经访问李承熙、张福枢、崔益铉、奇宇万等韩末的儒者代表,以深造儒学。他在的变化之中,体察开化的必要性,并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产生兴趣。四十五岁(1914)时,他前往去访问北京孔教会和孔道会,甚至前去香港向康有为求教。他主张:维持国家命脉的民族精神是宗教,在中国与韩国,儒教就是国家的生命,因此挽救已亡的朝鲜之唯一,只有恢复儒教[39]。此后,他访问了中国五次,一方面向康有为求教,并且在韩国创建培山书堂的文庙和道东祠,以安置从曲阜孔府(衍圣公府)运来的孔子圣像和经传,藉以扩展孔教。为了建立孔教思想的基本,他写了一本《儒教复原论》(1919)。在这本书里,他表述其孔教思想,大致如下[40]:
第一章:如释迦、耶稣基督一般,孔子为我独一无二之教主。
第二章:基督教与佛教以天堂地狱说入教,是自上而达下者也;儒教则以民心或实际的道理入教,是下学而上达者也。
- 一、导言 韩国史,以1945年为分歧点,可分为前半(3) 相关文章:
- 一、导言 韩国史,以1945年为分歧点,可分为前半
- 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试图消解的两个主
- ;;;"节日"将时间的奥秘向我们敞开。北大百年的
- 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
- ;;;;卡尔·波普尔(1902-1994)可称是二十世纪最具
- 在20世纪之前的大多数西方人面前,挥之不去的与
- 围绕儒、道两家是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争论不
- 摘要: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
- 查看更多>>
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