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代表这一群人的是尤庵宋时烈先生(1607-1689)。他是老论的巨擘,而其尊明义理的华夷观,则一直到朝鲜亡国之前,发挥了巨大的力。
3、洪大容(1731-1783)的《湛轩书·医山问答》。
4、这些人是主导甲申政变(1884)的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等。
5、在被日本强迫缔结“乙巳勒约”之后,到处发起义兵活动非常激烈。再者,面对宣告韩日合并的“庚戌国耻”(1910),一般以为亡国就是亡道。不少讲义气的儒学者痛恨自己辜负责任而自杀,如毅堂朴世和(1834-1910)、梅泉黄玹(1855-1910)、吴刚杓(1839-1910)等人。参见琴章泰:《韩国近代思想 挑战》(汉城:传统文化会,1995年),页197-201。
6、隐居人物则以艮斋田愚(1855-1922)为代表。
7、“斥邪卫正”之理念溯源于华西李恒老主导的华西学派。他们坚决地发扬此一理念。其中,崔益铉(1833-1906)、柳麟锡(1842-1915)是特别有名的韩末义兵领袖。
8、例如李承熙(1874-1916)和李炳宪(1870-1940)。
9、其代表人物则是阳明学派的朴殷植(白岩,1859-1925)和稳健改革派的金允植(云养,1835-1922)。
10、参考注3。
11、参见琴章泰、高光植:《儒学近百年》(汉城,博英社,1986年)。
12、参考《华西集》,《雅言》,卷1。
13、同上注。
14、参考《溪上随录上》,《华西集》,页395。
15、参见琴章泰:《儒教思想和韩国社会》(汉城:成均馆大学出版部,1987年),页140-41。
16、参考《毅庵集》,《散言》,卷27,杂著,乙未11月。
17、《毅庵集》,《年谱》,卷55,附录。
18、参见《毅庵集》,《散言》,卷51。
19、参见《毅庵集》,《散言》,卷27,杂著。
20、参见金吉洛:《毅庵柳麟锡》,《韩国人物学史》,卷4,(汉城,1996年),页1951。
21、参见琴章泰:《韩国儒学史 离解》(汉城:民族文化社,1994年),页208。
22、参见琴章泰、高光植:《儒学近百年》,页67。
23、琴章泰:《韩国近代思想 挑战》,页182。
24、当代的大部分儒者,如李恒老(华西学派)提出“本心即理”说,奇定镇(芦沙学派)据“理尊无对”说提出“唯”,李震相(岭南学派)主张“心即理”说。田愚则持反对的立场,并提出“性师心弟”或“性尊心卑”说。
25、田愚《艮斋私稿》,卷13,1,《本言》。
26、有关其辩论的来龙去脉,参见琴章泰:《韩国近代思想 挑战》,页180-181。
27、“本心、本天”实承程伊川“圣人本天,释氏本心”而来,意谓儒圣之学本于天道、天理,亦即本于性理,而心则必须依理合理乃可耳。
28、参见田愚:《与徐柄甲》,己亥(1899),《秋潭别集》,卷2,页17。
29、参见《从重时中辨》,乙巳(1905),《秋潭别集》,卷3,页36-37。
30、参见《与郑君祚》,丁丑(1877),《秋潭别集》,卷2,页7。
31、参见《论裴说书示诸君》,戊申(1908),《秋潭别集》,卷3,页2。
32、参见琴章泰、高光植:《儒学近百年》,页220。
33、参见权相翊:《存思录》,见《省斋集》。
34、退溪认为心之本体是理,理主宰气。依李承熙的看法,寒州“心即理”说并不违背退溪性理说。李承熙对此轮题一一加以论证。参见琴章泰、高光植:《儒学近百年》,页475-476。
35、他没有直接参加义兵活动,而写了声讨乙巳五贼的上疏文,并参与国债报偿运动,同时投寄告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陈情书给海牙的万国和平会议及各国公使馆。
36、参见赵东杰:《安东儒林 渡满经纬 独立运动上 性向》,《大丘史学》,第15/16辑,1978年。
37、参见琴章泰:《韩国儒学史 理解》,页229。
38、同上注。
39、“国家之命脉,在于民族之精神。团结民族,维持精神之方,则有唯一无二之宗教也。中丽两国之宗教,则儒教是也。以儒教为自国之生命,救教为救国之前提,则已亡之国,庶乎其有望也。”参见《真庵全书·真庵我历》。
40、问答体的《儒教复原论》由青岛(山东省)同文印刷局出版,是一本总计六十页的小册子。附录则有《天学篇》。
41、参见琴章泰、高光植:《续儒学近百年》(汉城:骊江出版社,1989年),页295。
42、参见琴章泰:《韩国近代思想 挑战》,页106。
43、见刘准基:《朴殷植 生涯 学问》,《汕耘史学》,第2辑,1988年,页118-129。
44、同上注,页125。
45、关于发起民族主义的家朴殷植,参考韩永愚:《1910年代朴殷植 民族主义史学》,《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汉城:一潮阁,1994年)。
46、刘准基:《韩国近代儒教改革运动史》(汉城:图书出版三文,1994年),页138。
47、参见朴殷植:《儒教求新论》,《朴殷植全书》,下卷,页44。
48、同上注,页46。
49、同上注,页47。
50、参见《疑以求学 真理》,《东亚日报》,1925年4月3日;《朴殷植全书》,下卷,页197-198。
51、同上注,页47。
52、同上注,页48。
53、《告我学生诸君》,《朴殷植全书》,中卷,页48。
54、《王阳明实记》,《朴殷植全书》,中卷,页48。
55、参见李相一:《云养金允植 思想研究》,《泰东古典研究》,第6辑,1990年,野89。
56、参见金允植:《续阴晴史》(汉城:国史编纂委员会,1960年),下卷,页234。
57、同上注。
58、同上注。
59、参见金允植:《阴晴史》,下卷,页176。
60、《金允植全集》(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80年),下卷,页19。
61、参见《十六私议》所收《第三义兵》,《金允植全集》,上卷,页481。
62、金允植《续阴晴史》,下卷,页583。
63、见《亚细亚研究》(汉城:高丽大学亚细亚研究所,1966年12月)。
参考
(按姓氏笔画排列)
文集类:
田愚:《秋潭别集》。上海,1929年。
《艮斋私稿》(62卷)。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本),1984年。
朴殷植:《朴殷植全书》(3卷),《东洋学全书》,第4辑。汉城:檀国大学校附设东洋学研究所,1975年。
李恒老:《华西集》(32卷16册,附录7卷5册),1899年。
《华西先生文集》。汉城:曹龙承影印本,1974年。
李承熙:《韩溪遗稿》。汉城:国史编纂委员会,1977-1982年。
李炳宪:《真庵全书》。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本),1989年。
金允植:《阴晴史》。汉城:国史编纂委员会,1960年。
《续阴晴史》。汉城:国史编纂委员会,1960年。
《金允植全集》(上、下卷)。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