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导言 韩国史,以1945年为分歧点,可分为前半(5)

2013-10-17 01:15
导读:5.2金允植之民族主体的儒教改革思想 金允植(云养,1835-1922)自从1881年在天津见了李鸿章之后,就站在洋务追求自强的开化派立场。然其观点完全不同

5.2金允植之民族主体的儒教改革思想

金允植(云养,1835-1922)自从1881年在天津见了李鸿章之后,就站在洋务追求自强的开化派立场。然其观点完全不同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只要引进西方文物的激进改革派。他批评这一些只钦慕西洋制度而轻视中华文化的激进开化论为“排华尊洋主义”[55]。他认为“开化”并非指无条件地模仿外国(无论西洋还是中国,指其实际状况和韩国不同的国家),而是适合于我们现状的“时务”。他说:

夫所谓时务者何也?即当时所当行之务也,犹病者之于药,皆有当剂。[其]虽有神异之力,不可人人服之也。[……]今之论者以仿效泰西之制度,谓之时务。不量己力,惟人是视,是犹不论气禀病症,而服他人经验之药,以求其截然之效,盖亦难矣。夫遇各有时,国各有务,破一人之私,扩工商之路,使人各食其力,尽其能,保其权,而国以富强,此泰西之时务也。立经陈纪,择人任官,练兵治械,以御四裔之侮,此中国之时务也。[……]由此观之,虽有善法,不可一朝通行于地球之上,明矣。[56]

药是人依气禀和病症而配方的,所以无论其药效多么神异,也不是适合于每个人的。同样地,“时务”是合乎时宜的当行之务。西洋的时务和中国的时务相异。金允植认为:合乎韩末当时的时代潮流之改革课题(即时务),并非无条件地将西方文物视为绝对的模范,而盲目地钦慕且仿效之。也就是说,时务是因时制宜,度力以处之者也[57]。他严厉地批判韩末激进改革派的时务不过是模范泰西枝节而已。换言之,他们所追求的时务是不固其本(传统文化)而先学他人之末的错误尝试而已[58]。依他看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即引进西器(西洋的军备)以力图自强的办法,只有在财源充足的中国是可行的时务,但不是财源不足的韩国之时务[59]。他甚至说:“欲事事仿效天津,则已非吾国近日之急务。”[60]由此可知,合乎当时韩国情况的时务不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而是现以内治国政作为基础的自强论。

身为传统儒学者,金允植提倡“开化”或“变化自强”的根本理念,是依据儒教的政治原理,首先确立“信义”(信)。他引用孔子所言“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阐明“信者政令之本”[61]是故,他在1883年向高宗皇帝陈说基于信义的自强之道:

夫信者,守国之大宝。内不失信于吾民,外不失信于友邦,自强之道不外于是。今百度具弛,最可患者,无信也。政令朝变夕改,事为专尚文句,无一个实心实事,非徒民不信,各国举有不信之心。夫赏善罚恶,信之大者也。今清白奉公、勤劳庇民者,每患失职淹滞,坐赃污之律者,超列显官,此罚善而赏恶也。劝惩倒置,民何以信?愿自明新岁元朝,痛革旧弊,竖立大信,如四时之有常、金石之不变,则国事将蒸蒸日上矣。[62]

如上所述,金允植“时务”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典型的儒教思想,即不论国内外,都要立政令之信。“开化”此一字眼,可说是包含“开物”(即物质上的开化、自然科学的技术)和“化民”(即教化人民)这两个层次。金允植则重视“化民”过于“开物”。其“化民”思想,不是以西欧式的民权主义为其前提,而是源于传统的教化思想,即“兴学敦化”的儒教精神。如果吾民从其开化思想中“开物”的一面来看,则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传统儒教的思想型态之中。由此可知,其改革思想接近东道西器论。但是如果从他将洋务运动视为中国的时务,并强调朝鲜特有的“教化中心”的时务论来看,则其改革思想颇具民族主体性之特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六、1945年以后儒教传统的断绝和儒教之变相

1945年以来,韩国陷于左右派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正当全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未来的探索方向时,美国与苏联将韩国一分为二,各自支持不同形式的政府。接着,1950年韩战爆发,一直到1953年,一个民族分裂为二,这是韩国民族的悲剧。

从1945年以来,西方的价值波涛汹涌地传进来,造成与传统价值观互相冲突的状况,国民的价值意识陷于非常混乱的局面。尤其韩战结束之后,南韩人民不论上下老少都关注上的富裕。国家也施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政策,并且进行心生活运动,以启蒙全国人民。一般人民追求富裕的意识形态与政府的种种措施造成冲突伦理价值意识的危机。最近为了重新奠定家庭伦理与伦理,儒者的最高机关成均馆宣告成立“儒教”总部,欲组成一个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一样的宗教信仰团体。文化界与界的一些人士也打算建立一个“孝博物馆”。这一系列的活动反映了当代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继承。不过,将来社会上的一般人如何回应,则是另一个问题。

6.1伦理和儒教思想的性转换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起初教育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反共的理念教育,后来加强了有关道德伦理的部分,以建立教育政策的方向。关于反共部分,在此暂时不谈。现行各级学校(国小、初中、高中、大学)道德伦理科目的,大致如下:

*国小“正经的生活之道”科目

个人生活:端正、诚实、节制、尊重生命、自主、创造、深思。

社会生活:理解-言行、爱家庭-和睦、亲切、宽容、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协同-相扶相助、公正。

国家生活: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初中“道德”科目

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礼节的意义和其基本精神、多样性与可变性。

相敬相爱的社会:以家庭内的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起点。

相扶相助的社会:协同合作精神。

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平精神与敬老孝亲思想。

*高中“国民伦理”科目

民族的伦理传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民本主义思想、“诚”与“敬”的修己生活、“孝”与“忠”的传统、协同团结的精神(例如契、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为四大纲目)。

*大学“国民伦理”科目(原来是必修科目,现在改成选修科目)

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性之传入与其展开——背景和特色、退溪李 先生和栗谷李珥先生的思想——直承程朱哲学,并开启所谓四端七情之辨(退溪:四端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是气发而理乘之;栗谷:气发理乘一途说)、人性物性同异之辨:李柬和韩元震之间的论争。

实学思想——经世致用与利用厚生的精神。其特色:事实主义的学问倾向、客观主义的规范,以及民本主义的理念。

上一篇: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试图消解的两个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