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6)

2014-01-16 01:20
导读:阿多拉茨基版的这种做法后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评。比如,巴加图利亚就指出,这样的编排破坏了手稿的研究和叙述的内在逻辑,用人为的甚至是虚构的

  阿多拉茨基版的这种做法后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评。比如,巴加图利亚就指出,这样的编排破坏了手稿的研究和叙述的内在逻辑,用人为的甚至是虚构的联系,代替了本质的联系,编者的这一套标题不符合手稿的结构和内容[16](P110)。

  但是阿多拉茨基版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3年,据此出版了俄译本,并于1933—1938年多次再版。这些版本分别作为单行本出版或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第四卷。1955年,又出版了新的俄译本,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的形式出版的,由普赖斯和维博准备,并于1956年再版。现在通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就是根据这个版本翻译的。在1955年俄文版的基础上,又陆续出版了法、英、意、日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译本。这些版本虽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新的改善,很多版本中编写了详尽的注释,但在正文的编排和分段上和1932版本完全一样,因此,它们都算是同一个版本。

  巴加图利亚版(1966年)

  苏联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专家文献格·巴加图利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专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先后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发表及研究史》(载于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莫斯科195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结构和内容》(《哲学问题》,1965年第10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室科学情报公报》,1965年第1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遗产研究经验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结构》(《史料学》,莫斯科196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意义》(博士论文,莫斯科1971年版)等论著。这些为他重新编排《费尔巴哈》一章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学基础。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65年在《哲学问题》杂志第10和11期上发表了《费尔巴哈》一章的新编排,1966年出版了单行本。这个版本是由巴加图利亚和勃鲁什林斯基等人编辑的,通常被称为“巴加图利亚版”。

  巴加图利亚版矫正了阿多拉茨基版在编排和分段上的做法,严格根据手稿的编码次序进行编排,并根据原文的内容作了段落划分,即把五个手稿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共二十七节(其中包括一个没有标题的引言)。总标题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全部手稿被编为四部分,即[I][II][Ⅲ][Ⅳ]。各编主要内容如下:

  [I]

  引言

  1币话阋馐缎翁,特别是德国意识形态。

  2蔽ㄎ镏饕謇史观的前提。

  3鄙产和交往。劳动分工和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4蔽ㄎ镏饕謇史观的实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II]

  1比说恼嬲解放的条件(——手稿缺5页)。

  2倍苑讯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的批判。

  3痹始的历史关系,或社会活动的基本方面: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人的生产(家庭、交往、意识)。

  4鄙缁岱止ぜ捌浜蠊:私有制、国家、社会活动的“异化”。

  5鄙产力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

  6蔽ㄎ镏饕謇史观的结论: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7蔽ㄎ镏饕謇史观的要点。

  8比部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破产,特别是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破产。

  9倍苑讯巴哈及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再批判。

  [Ⅲ]

  1蓖持谓准逗驼纪持蔚匚坏囊馐丁:诟穸关于精神在历史上的统治的观点是怎样形成的。

  [Ⅳ]

  1鄙产工具和所有制形式。

  2蔽镏世投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行会制度。

  3苯一步的分工。商业和工业分离。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工场手工业。

  4弊罟惴旱姆止ぁ4蠊ひ怠

  5鄙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基础。

  6备鋈说木赫和阶级的形成。个人和他的生活活动的条件之间的对立的发展。在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各个人的虚假共同体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各个人的真正联合。社会生活条件服从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权力。

  7备鋈撕退的生活活动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形式的更替。

  8北┝Γㄕ鞣)在历史上的作用。

  9痹诖蠊ひ岛妥杂删赫条件下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

  10毕灭私有制的必要性、条件和结果。

  11惫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12鄙缁嵋馐兜男问健

  巴加图利亚认为,这四个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整体,它们相互补充,而总的看来,又提供了一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完整画面。根据他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案大体上是这样的:开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一般的评述,接着叙述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之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最后则是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更具体地说,就是:

  1倍缘乱庵疽馐缎翁的一般评述(第一部分的引言和第1节,第二部分第1节)。

  2蔽ㄎ镏饕謇史观的前提(第一部分第2节)。

  3蔽ㄎ镏饕謇史观的基本概念:生产(第二部分第3—5节,第一部分第3节,第四部分第1—5节);交往(第四部分第6—10节);政治上层建筑(第四部分第11节);社会意识的形式(第三部分第1节,第四部分第12节)。

  4惫赜谖ㄎ镏饕謇史观的本质的结论和概括(第二部分第6—7节,第一部分第4节)。

  5倍砸话阄ㄐ闹饕謇史观的批判,特别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二部分第8—9节和第2节,第三部分第1节)

  巴加图利亚版正文的编排与马克思的编码是一致的。开始部分以第二誊清稿为主(第1—5页),并补充了第一誊清稿中未删去的部分(第3—5页),接着就是马克思编码的三个手稿初稿(第1—72页)。

  巴加图利亚版还收入了班纳于1962年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发现的、马克思编码为第1、2、29页的三页手稿,因此,它是《费尔巴哈》一章现有版本中最全的。1970年、1983年,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本中都原样不动地把这个版本收了进去。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仁 主体人格 君子人格 圣德 内圣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