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怀特海对因果效力的解释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因果现象的简单描述,而已经成为了一种关于超越性的探讨,因果效力已经成为探讨终极因的地位通道。在这种最终原因面前,一切都显现着同样的目的。
同时,怀特海在否定传统的实体的同时,给我们的知觉带来了一个新的情境,这块情境在认识的角度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对于这重情境,所作出的种种解释。包括怀特海本人的解释也避免不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主观经验活动就是提供给形而上学作分析的基本的形而上学情境.”[77]因此,尽管表象直接性可能为我们的世界增添更大的清晰度。但是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恰应该在因果效力这种模糊性中和内在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根据。
总之,怀特海排除了主观主义的因果观念,因为它跟我们自身对实在的体验不相符合,但是他又不曾放弃“动力”的观念,同时也把对动力的理解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因果效力所确认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一种自我决定的动力,把实在说成一个绝对无外的东西。在他看来,现实要求我们的抉择是一种向未来的切入,要求所有的时刻彼此之间都得交相呼应。因果效力创造了一个把自己跟自己的目的分开来的空间,有团簇在自我周围的那些或近或远的种种可能需要选择,这就使这种动力变成了要人“去做”的东西。“在‘实践’中所发现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处于形而上学的描述范围之内。当该描述不能包括该‘实践’时,那么该形而上学学说遍是不充分的,需要修正。只要我们对于我们的形而上学学说仍然是满意的,就无须乞灵于实践来补充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无非是对适用于实践中一切细节的一般概念的描述而已。”[78]创造力本身或者说人本然的现实力量,不但不会否认我们的境遇,反而会利用它,把它转化成表达的工具。怀特海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推进了对世界图景的描绘。同时,怀特海也指出这种创造性的是最终指向上帝的。“现实世界的众特殊性是以上帝为前提的;而它仅仅以创造性进展的普遍形而上特点(它就是这一特点的原初范例)为前提。上帝的原初性质就是通过一种原初特点的创造性而获得的东西。Pr344”[79]形而上学任务就是为通向神学探索道路。
因此,在真正的形而上学面前,我们的态度是保持沉默,因为我们没有能够表达形而上学的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人来讲,我们掌握的只是日常语言,而日常语言在形而上学的因果效力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虽然怀特海认为因果效力这种形而上学之力是我们日常经验产生的基础,然而现实世界的感官刺激如果象今天这样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相继,我们就失去了对这种形而上学的因果效力给我们带来的意识之流,而会随着感官刺激不断地把自己迷失在自己的直接呈现的现实之流中,这或许可以叫做随波逐流,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这种感受误以为是形而上学,甚至有人干脆用这种经验之流代替我们真实的感受。“哲学家不可能指望最终制定出这些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洞察力的微弱和语言的贫乏就是阻止达到这个目的的顽强障碍。要达到那一目的,就必须要引申单词和短语的意义使之超出其寻常的用法。然而不管这些语言的成分如何固定为专门术语,它们仍然是一种比喻,暗中需要一种想象来补充。”[80]其实形而上学并不是没有统一的语言外壳,因为在人们的形而上学之流中有着共同的东西可以分享,形而上学是可以通过现实让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现实就包括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形而上学是逻辑的基础,形而上学只有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才能焕发出形而上学的力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吕大吉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第68页。
[2][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89-90页。
[3][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94页。
[4]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1929 (corrected edition edited by David,Ray,Griffin and Donald,W,Sherburn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The Free Press, 1978, p.140.
[5][美]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Elzabeth,S,Rsdcliffe):《休谟(On Hume)》,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页,原文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edited by L.A.Selby-Bigge,3rd ed, revised by P,H,NIddit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75.
[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111页。
[7][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吕大吉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版,第37页。
[8]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1929 (corrected edition edited by David,Ray,Griffin and Donald,W,Sherburn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The Free Press, 1978, p.174.
[9]Ibid.
[10]Ibid., p.178.
[11]Ibid., p.316.
[12]Ibid., p.135.
[13]Ibid., p.70.
[14]Ibid., p.71.
[1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44页。
[1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44页。
[17][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版,第45页。
[18]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1929 (corrected edition edited by David,Ray,Griffin and Donald,W,Sherburn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The Free Press, 1978, p.73.
[19]Ibid., p.70.
[20]Ibid.
[21]Ibid. p.123.
[22]Ibid., p.169.
[23]Ibid., p.80.
[24]Ibid.
[25]Ibid.
[26]Ibid., p.320.
[27]Ibid., p.65.
[28]Ibid., p.237.
[29]Ibid., p.80.
[30]Ibid., p.121.
[31]Ibid., p.58.
[32]Ibid., p.120.
[33]Ibid., p.57.
[34]Ibid., p. 57-58.
[35]Ibid., 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