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作为文化观念的quot;真quot;及其历史意蕴(11)

2016-02-16 01:05
导读:佛教传入中国后,真妄之辩成为普遍的论题。在原始佛教(印度佛教)中,真常常与"真如"联系在一起,所谓"真如",也就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与之

  佛教传入中国后,真妄之辩成为普遍的论题。在原始佛教(印度佛教)中,真常常与"真如"联系在一起,所谓"真如",也就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与之相对的此岸世界,则被视为虚妄不实的存在。真妄之辩往往又与真俗之分相联系,俗即世俗世界,真则是与之相对的西方乐土。在佛教看来,世俗世界是一种缺乏真如本性的虚幻之境,惟有超越世俗世界的西方乐土,才是真实不妄的实在。与道教追求肉身的永恒不同,佛教将生命的寂灭与灵魂的轮回视为走向西方乐土的前提。佛教一再强调破我执与破法执,即意味着对自我的肉体存在与外部的世俗世界作双重的否定。在"真"与"妄"、"真"与"俗"的对峙中,现实存在与彼岸世界的鸿沟似乎有所扩大。然而,相对于原始佛教,中国对佛教教义往往作了新的阐发。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中的天台宗提出了"三谛圆融",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真谛强调外部世界都无自性(无自我的内在本质),故不真;俗谛则肯定世俗世界虽不真,但自为假象仍存在;中谛即既看到外部世界不真的一面,又注意到其作为假象而存在的这一面。圆融所肯定的,是以上数种看法的一致性。天台宗这一理论中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对真谛与俗谛的沟通。俗谛虽然仍然以外部世界为假,但却肯定了其实际呈现的一面,它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世俗世界以存在的"合法性"。以真谛与俗谛彼此圆融为根据,"真如"之境与世俗存在似乎可以并行不悖。不难看到,在三谛圆融的思辨表述中,蕴含着沟通"真"与"俗"、此岸与彼岸的现实意向。中国佛教对"真"与"俗"的这种看法,似乎有别于原始佛教,而较为接近中国儒家日用即道的传统。
  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真"与"俗"、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开始进一步趋近。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亦把佛地净土视为真实的存在,并以达到西方佛国为理想的追求。不过,在禅宗看来,西方的净土并不是远离世俗世界的超然之域,世间与出世间,也非截然分隔。对禅宗而言,世俗存在与西方乐土之间的差别,仅仅取决于"迷"与"觉":当人未悟佛性时,他便是凡夫俗子,所处之域亦为世俗的世界;一旦由"迷"而"觉",则可立地成佛,而西方净土亦随之而至。这是一个即世而出世(在世俗的存在中超越世俗的存在)的过程,它以在世俗世界中达到彼岸世界为特征,而从"真"俗之辩看,它又表现为即俗而归"真"。正是在以上意义上,禅宗一再肯定,"运水搬柴,无非妙道",亦即强调在日常的世俗存在与世俗活动中,便可领悟佛教真谛、达到佛地的真实境界。禅宗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因俗而归真的看法,与中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传统无疑前后相承,它从真俗之辩上,表现了中国人对"真"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影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真"与"俗"、此岸与彼岸的关系所涉及的,是所谓终极关怀。一般而言,终极关怀往往指向超越的追求,而超越之境的永恒、完美、真实,常常又是通过强调现实存在的短暂、虚幻等等来烘托。由此导致的是,是"真"与"俗"、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紧张与对峙。相对于此,中国历史上的儒、道、释各家似乎更趋向于在"真"与"俗"、现实的存在与超现实的对象之间加以沟通,并以不同的方式赋予此岸的存在以真实的品格。"真"与"俗"的这种沟通,与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天"的多重涵义相应,天人合一既包含着扬弃自然原则与人文原则的对立,又意味着超验之域与具体存在的统一。"真"与"俗"的沟通和天人合一的观念相辅相成,使中国人较少体验到此岸与彼岸、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紧张,更容易形成对日常存在的真切感与认同感。
  以"真"俗互融、摄俗入"真"为前提,终极的关怀与现实的关切往往呈现统一的趋向,它使中国人很难沉溺于玄虚的幻境,而更容易形成现实的理性精神;尽管宗教本身往往带有非理性的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中,其非理性之维却一再受到抑制。当然,以俗为"真",也有另一方面的文化意蕴。与"真"相对的俗,常常指生活世界中的日常存在,日常的世界总是由已有的文化传统、既成的道德习惯等加以调节,并相应地表现为相近模式的往复循环,这种重复性固然保证了日常世界的相对稳定,并且给人提供了一种亲近感、现实感,但它同时容易抑制人的创造性。在日常的俗世中,人的行为往往变得程式化,难以形成新的创造的冲动。同时,作为一种以传统来调节的既定模式,日常存在主要面向过去,它所要求的,不是突破既定的行为方式及生活程序,而是回到传统的轨道,由此形成的,往往是一种以过去为定向的价值观念,它容易使人满足于既定的境遇而不企求走向新的天地。"真""俗"界线的趋近,无疑亦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上述价值观的形成,它在文化传统的形成这一历史维度上,展示了"真"这一关键词的力量。  可以看到,"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是"为表现形式,"真"展示了其在知识领域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制约作用;作为政治理念的内在之维,"真"构成了政治实践的动力因;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上一篇: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