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作为文化观念的quot;真quot;及其历史意蕴(7)

2016-02-16 01:05
导读:从人的日常存在的层面看,真或真诚首先涉及内在的德性和具体的人格。中国人对德性及人格很早就予以较多的关注,儒家提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学

  从人的日常存在的层面看,真或真诚首先涉及内在的德性和具体的人格。中国人对德性及人格很早就予以较多的关注,儒家提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学说,这种理想人格既包含知情意等多重规定,又以实有诸己(自我真正具有)为特点。孔子区分了为人与为己,为人即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誉而刻意矫饰,其结果往往流于虚伪;为己则是培养真诚的的德性,造就一个真实的自我。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则是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四书之一的《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与德性培养相联系的"诚",首先意味着将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使之成为主体真实的品格。在"诚"的要求下,达到真实的德性、真诚的人格,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培养真实的德性这一前提出发,后来的思想家(如王阳明)进而提出寻找"真吾"(真我),并把良知视为真我的具体内容。在良知这种真我的统摄下,自我在行为中往往好善犹如好好色:喜欢美丽的颜色,是未经任何矫饰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一旦对善的向往如同好好色,那么,道德行为的真诚性就获得了内在的根据。行为的善来自真实的德性和人格,因而惟有德性和人格的"真",才能担保行为的善,这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从孔子到宋明理学家,都反复地强调了这一点。与之相联系的是,在日常的存在这一层面,贬斥伪善、崇尚真诚,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而伪君子、伪道学作为真诚人格的对立面,则常常为人所不齿。
  人格的真诚同样也构成了道家的追求。道家往往将理想的人格称为"真人",如庄子便把老子视为"真人"。尽管道家所说的"真"与儒家所理解的"诚"涵义并不完全相同,而且,"真人"云云,后来往往被道教作了神秘的解释,并被引向超自然的人格,但是,人格之"真",确乎构成了道家的理想之境。当然,在道家那里,这种"真"总是与自然的原则联系在一起,回归自然与回归"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儒家所说的真或诚,常常含有道德的意味,"诚"首先是指德性的真实性;道家所说的"真",则更多地与天性相联系,从人格的角度看,走向"真",同时便意味着回归天性(自然),所谓"法天贵真"(《庄子·渔父》),便表明了这一点:"法天"表征着顺乎自然,"贵真"则蕴含着人格的追求,二者的统一,使归"真"指向了自然的认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道家那里,人格上的"真"伪之辩,往往与天人关系相关联:与真和天性(自然)的联系相对应,伪常常意味着人为。正是从法天贵真的主张出发,庄子要求"无以人灭天",亦即反对以人为的规范戕贼人的天性。对"真"的这种理解,与儒家显然有所不同。儒家要求以道德规范塑造人,并把人格的真诚与普遍规范的内化联系起来,无疑注意到了作为价值观念的"真"所包含的社会伦理内涵,但是,把"真"仅仅理解为对某种社会规范的接受和认同,并以此抑制人的天性,也往往容易导致人格的异化,后来理学家将纯乎天理、无任何人欲的所谓"醇儒"规定为理想的人格,确实多少表现出人格异化的趋向。相对于此,道家把回归"真"与反对泯灭天性联系起来,显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与儒家之"诚"的原则一样,道家"法天贵真"的观念在历史上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得志之时,往往以儒家的"诚"自律,而在失意之后,则每每认同道家的"真"。魏晋时期,道家的哲学一度复兴,接受道家的人格理想也往往成一时之风气,所谓"魏晋风度",便包含了道家的人格追求。嵇康认为正统儒家的名教"非养真之要术",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所追求的所谓"养真"、"任自然",也就是顺乎天性(自然),不事矫饰,这里不难看到道家人格理想的印记,而嵇康以及他同时代的阮籍等,其为人行事,也正体现了这种"真"的原则。类似嵇康、阮籍等的人格追求,当然不限于魏晋时期,事实上,这一类的观念和人物在不同时期中都相当程度地存在。
上一篇: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