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5)

2017-08-05 04:09
导读:当代收入分配理论还研究了其它的传导机制。如在Saint -Paul(1994)和Benabu(1996)模型中,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他们假定不存在信贷市场,财政再分配是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还研究了其它的传导机制。如在Saint -Paul(1994)和Benabu(1996)模型中,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他们假定不存在信贷市场,财政再分配是穷人越过投资门槛的唯一希望。在他们的决策规则下,分配不平等的加剧会减少再分配的比例,恶化穷人的预算约束,减少社会升迁从而使得收入分配不平等持久化。Durlauf (1996)模型从内生社区结构和人口分离的角度考察了收入分配的演化。他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导致富人集合起来组成同质的社区,而不是与大量穷人分享社区的固定成本。这种分离减少了穷人社区的税收基础减少了穷人得自富人或受过更多教育的邻居的正外部性,从而贫穷家庭社会升迁的概率较小、不平等也将持续化。

  2.技术变化与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李宏毅、谢丹阳和邹恒甫(2000)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生产技术的性质对收入分配动态演化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在资产积累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以推导出经济增长率,其基本思路是根据个人资产积累和消费演化的微分方程系统求出个人资产的演化路径,从而很容易得出整个社会收入(财富)的动态演化。他们首先运用新古典的资本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函数考察了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在整个社会的初始资产小于长期均衡状态时(现实世界中多数国家处于这种状态),资产超过平均水平的富人的资产演化路径是一个凹函数,资产低于平均水平的穷人的资产演化路径是一个凸函数,因此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状况将不断缓解。接着他们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代表资本外部性的项,生产函数变为新增长理论中常见的y =Ak模型,资本的规模收益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任一时刻个人资产为社会平均资产的固定比例,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变的。根据上述结论他们推测:若生产函数中资本规模收益递增,则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将不断扩大。这一推测部分为龚六堂和邹恒甫(2001)所证实,他们证明对于资本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化特征取决于总资本外部性(即随总资本的增加,单个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程度,若外部性较弱,资本超过平均水平的富人的资本演化路径是一个凹函数,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状况不断缓解;若外部性较强,存在一个平均资本水平,在此之前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缓解,而平均资本超过这一水平后,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状况反而不断恶化。 大学排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OECD国家收入(个人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显著增加,一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组间)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相同教育程度人群内部(组内)收入悬殊也加大。(注:Gottschalk和Smeeding(1997)了近来在这一领域的计量研究。)在上面的经过龚六堂和邹恒甫(2001)修正的李宏毅、谢丹阳和邹恒甫(2000)模型框架内能够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认为80年代这些OECD国家的生产函数表现出可积累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规模收益递增、总资本外部性较高时收入分配演化的发散性质。一些学者还根据技术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从以下三个角度尝试对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作出解释。第一,在传统的Heckscher -Ohlin 国际贸易模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富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根据这一理论,各国专业化于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产品。穷国原始劳动力相对充足、人力资本相对稀缺,因此他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国际贸易的扩大使得穷国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人力资本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了工资收入不平等;相反,富国原始劳动力相对稀缺、人力资本相对充足,他们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技术发展和国际贸易扩大使得富国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增加,工资收入不平等加剧。第二,一些学者从纯技术发展角度用一般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革命(即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技术革命)、具体技术变化(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s)分别解释组间、组内收入分配不平等。Aghion和Howitt(1998)提出了一般技术革命的“社会(social learning )理论”。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在新技术方面并非全靠自己摸索,而主要是从其它相同性质的企业汲取经验,他们都在寻求一个成功的“模板”。然而这种“模板”并不是与新技术突破同时问世的,它需要一个对新技术革命的社会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大家都在一步步地小心探索。经过一段时期的社会学习后,新技术的应用“模板”逐渐清晰,达到某一程度时新技术的魅力同时为业界所认识,这时会出现新技术的爆炸性应用。在新技术爆炸性应用时期对新型人力资本的需求也是爆炸性的,这必然导致组间(熟练劳动与原始劳动间)工资收入不平等的扩大。Violante(1996)从具体技术变化角度解释组内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他认为具体技术内含于不同企业的不同设备中,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随机地与不同企业的不同设备相匹配。在任一时点上劳动者或者选择持续原来的工作,从而由于边干边学机制他们内含于原有设备的具体技术不断改善;或者在损失原有具体技术的前提下跳槽到新企业、新设备工作,开始积累新的具体技术。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工作,具有事前同质性(相同的教育程度)的劳动者逐渐异质化。
上一篇:影响中国资本市场非规范化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