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8)
2017-08-05 04:09
导读:Amartya Sen (1977)指出Arrow 不可能性产生于其对个人和社会偏好信息的严格限制,即Arrow 在加总社会福利时只考虑了与个人效用函数有关的信息、而且对这
Amartya Sen (1977)指出Arrow 不可能性产生于其对个人和社会偏好信息的严格限制,即Arrow 在加总社会福利时只考虑了与个人效用函数有关的信息、而且对这种信息的利用也是不充分的,即只用到了个人偏好的秩序信息因而个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比较的。AmartyaSen 认为在研究社会福利时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比个人效用更丰富的信息(如不同个人间消费的相对价值方面的信息),还可以对效用函数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如引入偏好性质的进一步假定以使个人间效用水平具有可比性)。进行了这些技术性的处理后,他得到了带名商品向量的拟凹的社会福利函数。若给定带名商品的价格向量,就可以对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社会福利比较了。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只能观察到自然商品的价格向量,如何获得带名商品价格向量?为此,Samuelson (1956)对转移支付型收入再分配进行福利评价时引入了最优收入分配假定,用带名商品的术语表述,它相当于对应任何带名商品向量都存在满足以下两个假定的价格向量:第一,在该价格向量下任何人对任意两种自然商品赋予的价格之比正好等于这两种自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第二,任何人对同一自然商品赋予的价格都相等,即任何人对于同一自然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第一条假定是很自然的,它是市场配置的基本特征,然而第二条假定就过于苛刻,它只有在最优收入分配格局下才能成立,这就是Samuelson 对带名商品价格向量的限制又称为最优收入分配假定的原因。Amartya Sen 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自然商品消费会赋予不同的权重,越穷的人对任一自然商品的消费赋予的权重也越高,据此他把第二条假定放宽为对应于任意带名商品向量的价格向量都满足:任何人对任何自然商品赋予的价格与该自然商品的市场价格同该人在整个社会中的财富名次(由富到穷)的乘积成正比。在满足第一条假定和经过修正的第二条假定的带名商品价格向量下,AmartyaSen (1976)证明:对于带名商品向量x ,函数值e (x )(1-G (x ))(其中e (x )为配置x 下以自然商品市场价格的人均收入、G (x )为配置x 下以同样价格计算的基尼系数)越大,则社会福利越高,因此该函数可以视为对不同带名商品向量(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格局)进行比较的社会福利函数,这样他提供了一个对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福利评价的可行。当Amartya Sen 的上述框架完全是静态的,他只考虑了既定国民收入下的消费格局,没有研究收入分配格局对生产效率的,因此并没有涉及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平等与效率问题。由于对收入分配格局的福利评价涉及价值判断,其理论是十分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