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 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
2017-08-25 06:2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 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二)人民生活实现两
(二)人民生活实现两个性跨越。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正在发生质的飞跃。197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消费水平连续登上几个大台阶。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78~200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总体低于50%,表示出小康生活的一个特点。居民消费从注重消费品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耐用消费品迅速升级换代,城市居民已进入积累资金和增加消费万元级商品的需求升级阶段。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3%左右。城市就业渠道拓宽,多种就业形式迅速。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广,对缓解城市贫困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0年代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过上小康生活③。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22年时间,城乡居民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吃饭”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成了现实。?
(三)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速。伴随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变动趋势。从我国产业结构、制造业实力以及出口结构来看,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④。根据是:第一,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和农业的产值比重明显下降。1978~2000年,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8.1%下降为15.9%,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农业比重下降,
林业、牧业、
渔业比重上升⑤,农业单一生产结构转变为多种经营,传统农业开始向农业过渡。第二,在人口总量增加3亿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比重由70.5%下降为5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48%上升到50.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7%上升为33.2%,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等“瓶颈”得到基本缓解,现代服务业正在兴起。第三,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能力比较强大,有一定水平,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相当部分的技术装备⑥;交通、运输、通信设施日益发达,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工业增长迅速,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贡献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生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逐步增强。第四,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出口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80年到2000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50.3%下降到10.2%,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7%提高到8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无到有,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4.9%。生产力布局发生重大重组。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东部11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人均GDP超过1万元,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转向逐步适应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新特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初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奠定了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营体系,非农产业的迅速壮大开辟了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广阔前景,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演进⑦,经济运行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商品市场发育迅速,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计划、和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确立,间接调控手段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收入分配方式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劳动和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的方式刺激了微观经济效率。由于推行政企分开,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发生积极转变。?